高戈里|井底之蛙井底路:也谈策反台军的政策
预判策反台军的“井底待遇政策”
——敌工经验之借鉴·第九讲
高戈里
毛泽东同志1948年多次强调:“政策与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
上一讲指出顽抗到底是死路,这第9讲指明起义投诚是出路。其出路在政策中规定。
一、“料敌从宽”的含义
在本系列文章第六讲和第七讲的文章发出后,有很多读者朋友留言,有几位网友把“料敌从宽”误解成“料敌从严”了。
“料敌从宽,御敌从严”出自《三国演义》。“料敌从宽”是指预判敌情要宽泛,要将敌军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判到,目的是在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基础上,往最好方向努力,作最坏战局准备,即“御敌从严”。
战争年代,我军策反归策反,备战归备战,打归打,谈归谈,两者并举。
我在第六讲预判收复台湾可能出现“一打即乱、一打即降、未打即降、未打即乱”四类战局,目的不是算命,而是通过分析“敌人的内部矛盾”,探讨不战收台或少战收台的策反路径。
众所周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法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平统一,是反共反华势力最不愿意看到两岸关系结局。
朋友告诉我,要要警惕1450在这里带节奏。怎么带呢?
第一步,将“料敌从宽”曲解为“料敌从严”。
第二步,否定台军内部矛盾。
第三步,否定瓦解台军的可能性。
第四步,鼓动盲目地“打烂台湾”,消解我军对台政治攻势。
第五步,干扰中央争取“和平统一”的战略部署。
最后,迎合美帝遏华战略布局。
二、“料敌从宽”的经验教训
从历史上看,我们“料敌从宽”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这里讲两个实例:
实例一,因料敌欠宽,1948年10月曾泽生军长率国民党第六十军在长春起义前,其联络起义曾两度被拒绝。
曾泽生军长派出的联络起义代表抵达我军驻地后,兵团政治部首长立刻用电话将情况向围城兵团指挥部汇报,但兵团首长回话:“六十军是假起义,真突围,曾泽生写信是耍滑头,意在麻痹我军!”
于是,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刘浩和兵团副参谋长领潘朔端两位敌工干部连夜赶到兵团指挥部当面汇报。然而,汇报之初,一位副司令员还是将曾泽生军长和两位师长的亲笔信甩到地上,生气地说:“骗人,连章都不盖,不理他们!”
当时,不相信曾泽生军长起义的理由很多。我就讲一条,一年多前,我军派出一位被俘的副营长孙立民去做保护小丰满电站的工作。结果,被曾军长下令枪杀。还有一些理由,我在《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再版)这本书的第三章第4节有记载。让我非常感慨的,不仅仅是萧劲光司令员能力排众议接受起义,更让我感慨的是,能摸透曾泽生军长心思的却是千里之外的毛泽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