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贺军:台湾地区的“战”与“治”的思考
两院三部公布的惩治“台独”22条新规,虽然只是一个部颁法规,但却意义极为重大。在法律层面上,说明在事实上已经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第八条,即“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接下来,就是发起解放台湾战役和台湾地区的战后治理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肉食者谋之”,布衣草民、闲云野鹤也可以贡献自己的思考。
从李登辉上台起算,台湾经过几十年的“隐性台独”,直到赖清德的《5·20台独宣言》,“台独”势力已经在台岛的意识形态范畴,彻底占了上风。他们在台湾顽固推行的“台独”文化,已经造成了“台独”政治生态。主张统一的声音还有,但很弱很边缘化。根据《反独22条》的定义与精神,已经可以将目前台湾地区的政(第2条)商(第21条)两界的掌权派,一网打尽了。在《反独22条》面前,“台独”分子落入了进退维谷的“catch 22”绝境。
“台独”分子大多是血缘或精神上的日裔,目前他们依然追随日本的哈美文化,要么有大量的资产在美国,要么全家都在美国。在与大陆死扛到底和放弃“台独”之间,无论选哪一项,这批人都是死路一条。死不改悔的“台独”分子,已经牢牢地关闭了历史给予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大门,使得大陆只能选择采取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统一。故此,我们需要聚焦对于台湾地区打击步骤和战后治理的问题。“战”与“治”是两个相互紧密连接的问题,甚至是同一个问题。要在打的过程中,仅仅在于文治方面,而且也在于物理层面,为将来的治理方式,做出全面和关键性的铺垫。
攻台战役的总体战略安排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考验着大陆军民的智慧和胆略,在完成全面军事控制台岛前提下,既要让“台独”分子感到震慑,又要尽量减少乃至避免平民损失。攻台战役当然要做到十面埋伏,将全岛团团围住,每一个方向都要有主攻能力,但是,台湾东南部应当成为重点考虑的主攻方向。台湾岛的防御设施经过了70多年的经营,可能已经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中最完善的岛屿防御体系。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体系的初衷和基础,建立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军事技术条件之上。现在,军事技术特别是大陆的军事装备,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因此,台东南成为台岛整体防御体系中的命门。台岛东南方向居民甚少,而且是“台独”分子的大本营,是他们的老家,主攻这个区域,会取得颇似当年卫青打击匈奴的龙城之战的效果。
对于台岛其它区域,在战争初期,用最猛烈的火力,集中打击台军的各个靶场,让“台独”分子和他们背后的美国大老板,见识到超出其想象力和认知力的火力攻击。在解放军登陆前后,如果台军进行反抗或者表现出反抗迹象时,再增加其它早已锁定的目标的打击,包括飞机跑道和导弹基地。在发起第一波攻击的同时,解放军同时占领位于福建周边的离岛和台岛南部的外岛。登岛之后,迅速包围和封锁台北、高雄,占领台北故宫等极有价值的目标,以及要迅速控制所有军事目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