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普遍应用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已经让不少人对人类自身的未来产生了不少的担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很多人将失去工作,被送进失业大军的队伍。这样的忧心似乎还有点不断膨胀的势头。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的社会生产,本身就是其自身的目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得住,人们只能顺应这个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可以想象的是,人工智能将来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增长,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条件下,这种发展确实会带来大量劳动人口的失业,相伴而来的就是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大幅度下降,贫困现象会愈发严重。
这样一个趋势,不由得会让人们想到,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不能给更多的人们带来福祉,而且还给更多的人们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面,人们应该怎么办?
说起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因此就禁止人工智能,不能因此就禁止人类社会在生产发展方面的任何进步。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解决阻碍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结论就是,生产力越是发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就越是迫在眉睫。
从历史上说,人类社会生产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突破,都会给当时的社会生产秩序产生各种或大或小的冲击。蒸汽机发明后,工场手工业迅速衰落,大批原来的手工业工人,农村的农民,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作坊,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得不赤身裸体地、不带任何生产资料进入工厂去做工人,成为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对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大部分人都不再占有任何形式的生产资料,他们自己成为了资产阶级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
在电动机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的时候,原来在蒸汽机工厂里工作的一大批人失业了,被抛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后备劳动力量。但是有一部分人却可能转化成为在电动机作为主要动力的工厂中的劳动者。一批原有的劳动者被迫退出了劳动大军,而新一代劳动者被安插在新的生产岗位之上。这种改变,这种替代,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随着计算机进入生产领域,随着自动化生产在各个生产领域中的普遍应用,劳动者在原有的生产岗位上的数量也在大幅度减少。然而,随着新生产业的问世,一大批围绕新生产业的其他辅助生产岗位和服务类岗位却大量的增加。这种增加甚至很类似于生物机体上各种细胞的增生,有的甚至又多又快。所以,社会上的劳动后备力量并没有特别显著地增长,基本还在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