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说说“饿死不讨米,屈死不告状”
这又是一句从万恶的旧社会传下来的老话,在我们中原流传甚广,特别是老年人都懂这个话里的含义。为什么?因为万恶的旧社会,还有一句话流传,叫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没钱,打什么官司?告什么状?所以屈死也不要告状。在北宋年代,朝廷中出了个铁面无私的包公包文正,被民间当作神一样的世代传说,他那三口大铜铡,百姓一看就觉得过瘾。它既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平民百姓对官场清明的一种向往。这个故事再加上百姓世代演绎,成为神话一样让老百姓表达对司法公正的向往和期盼。
“饿死不讨米,屈死不告状”这句流传千年的话,今天说饿死不讨米,恐怕很难做得到了。因为老话里还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在平民百姓眼里,还是活着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家乡兰考,在最为困难的那个六十年代,除了县城吃商品粮那些城里户,农村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要过饭。为了活着,要饭不丢人那。现在兰考六十五岁以上的人,你去问问,大部分都要过饭,没几个没有要过饭的人。今天不一样了,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吃饭不再是问题。
但是,这后半句话“屈死不告状”,却依然是问题。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些年却成了问题,这样一句千年古训,却忽然又在乡村城市又开始流传,死灰复燃,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对各级公检法来说,这的的确确是一种无情嘲讽。老百姓怕告状打官司,或者打不起官司,已经成为百姓心照不宣人人都懂的心里话。
我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我第一次听到“饿死不讨米,屈死不告状”这句话,还是从我的老家一个邻居那儿听到的。这老邻居在我们家乡是著名的乡间老师,属于秀才先生,教语文那是一把好手。全县老师听过他示范课。因为那时他家住在盐碱地,寸草不生,而一里外的黄河古堤,就是淤泥黄沙地,当时群众都想迁居大堤上,因为那是没用的废堤。可就是没带头的。我这位邻居老师觉得这是不属于开荒的沙岗,用来居住正合适,就找到县乡有关部门通融一下,批准同意了,于是他用毕生积蓄盖了三间瓦屋。原来的房子已经拆掉了。这样一带头不打紧,村子人都开始往大堤上涌动盖房搬家。没想到一天夜里,来了一伙黑衣人,不问三七二十一,稀里哗啦把这位带头的邻居老师的房子推平了。人家是经过县乡部门批准的,怎么说拆就拆呢?这位最优秀的教师,从坐在废墟上嚎啕大哭以后,便就开始了告状生涯。
状子告了几年,不仅不见结果,反而把这位邻人还被列为”上访钉子户“,戴上了一个很不好听的帽子,乡镇几个人专门盯着他的行踪。弄得自己房子没了,还被列为被防范的上访重点户,工作又受到严重威胁和干扰,被警告如果再上访,就被取消教师资格。这邻居老师觉得太冤,这明显是欺人太甚嘛。于是怎么也想不通,闷在心里不吃不喝,终于积郁成疾,最后撒手人寰。学校老师和三五村的乡亲还给他开了极其感人的追悼会,上千人号啕大哭,很多年没见过这么感人的追悼会。哭有何用呢?人已经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