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植竹:从困惑到醒悟一一我对“文革”的感受和认识

2024-11-25 1687 1
作者: 欧植竹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我是在郴州地区财贸干校工作时,遇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文革”发动群众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声势浩大,轰轰烈烈,前所未有。当时有句话在社会上流传:“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坦白地讲,我这个“新革命”,当时对“文革”是感到很困惑的:一方面,我非常崇敬毛主席的伟大、英明、正确。我深深懂得,是他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挽救了我们的党,挽救了革命事业。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毛主席,也就不会有共产党存在,不会有革命胜利,不会有新中国诞生。”我相信,他亲自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也一定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呢,我又看到那些“造反派”把所有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当成“走资派”来整,要他们头戴高帽、颈挂牌子游街,甚至还高喊“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还有人真的不讲政策,搞“武斗”,搞“打、砸、抢、抄(家)”。这,我就感到不理解了,从而产生了疑问:这真的是毛主席发动这场运动的本意吗?还是“造反派”在运动中歪曲了毛主席原意,出了差错呢?抑或是有坏人趁机搞“形左实右”,有意破坏这场运动呢?水平低的我,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头脑迷糊,感到很是困惑。

  我这个基层干部,视野不开阔,只看到身边的领导多数思想作风是不错的。比如我的顶头上司王校长,那是一个很优秀的干部呀,怎么也要当成“走资派”来整呢?我回想起了第一次到干校与他共事的一段经历:

  1958年,地委决定建立地区财贸干校,把王宗柏同志调来当副校长,主持工作(缺校长)。或许是因为我在地委讲师团当了几年政治理论教员,给地直机关干部讲过哲学课的原因吧,把我调到了该校当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缺主任)。

  新建的这所干校什么都缺,连校舍都是向地区银行学校(停办了)和地区百货站暂借的。这两处中间隔了一个叫“归马岭” 的小山头,我们教员天天要翻过这小山头去上班,寒来暑往很是辛苦。而更苦的还是当时适逢3年经济困难时期(俗称“过苦日子”),粮油都是定量供应,凭票证购买。我们吃不饱肚子,生活上的苦比工作上的苦还大。

  本来我们干校在郊区开荒种了杂粮,每年可收红薯数万斤、麦子几千斤,只要从中拿出很少一部分来分给10多个教职员工,那就完全可以解决饥饿问题。有位年轻同事便提出一个建议:“从我们的劳动果实中拿出一少部分来,分给每个职工一两百斤红薯、二三十斤麦子度饥,按国家牌价付费,但免交粮票。”

  但是,王校长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说:“我们是搞教育的,教育者要言传身教。我们教育学员要清正廉洁,不搞特殊,而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这怎么行呢?再说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过苦日子,连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都这样过。大家都能过,难道我们就不能过,非得搞特殊化吗?”结果,硬是把所收获的红薯和麦子,一颗不留地交给了国家(地区粮食局)。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