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丁:一个普通党员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在阶级存在的社会,文化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思想意识的基因,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又相互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文化因素影响。也说说自己对文化自信的粗浅认识。
其实文化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为公的文化,一种是为私的文化。中国历来就存在公与私的斗争。这是因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虽然皇权也是一种私权,但是相对于分散的私权就是公权的存在,正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却产生了许多维护公权的名言、观点。例如:“君为轻社稷为重”,“公生明,廉生威”,“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公与私斗争的历史,历代的封建统治都是被人民高举均贫富的大旗推翻。
一、孔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门曾树起了孔子铜像,当时引起全国网民争议,一些人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这话没错,问题是孔子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的什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共产党应该继承、发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人们争议的焦点。
笼统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不应该是笼统的继承。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如何对待中、外,历史文化时曾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对待中、外,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所应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无数先贤、义士言论、行为的集成,不是孔子一家的成就。
“人生光明正大第一义,要靠修身养美德。” “欲要正人,先要正己”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不以私害法,则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观点才是拉动人民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遍查中国历史名言警句,有多少是孔子所言?不多。而“唯小人女子难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却是出于孔子及徒子徒孙之口。孔子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秩序,只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克己复礼”等思想适合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才被统治者捧为圣人。遍查孔子的思想言论有多少是为普通百姓争地位、权力、利益的?不能说没有,极少。只能说孔子所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的大部,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可谓谬论。把孔子抬的高之又高,不过是要宣扬奴隶意识,使普通百姓认命、安贫,是维持严重的贫富差距,维护剥削和压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