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个切入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也是有所反映的。例如在《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普通百姓对达官贵人奢华生活表达不满情绪的诗歌。在秦末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中,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说法。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时,不能总在关注反映统治者或者所谓当时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对于存在于普通百姓内心深处的那些愤怒、不平和反抗精神,也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
在中国农民起义与反抗的过程中,也有利用一些意识形态方面作用的案例。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就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其中也就有利用一种特定的宗教观念来宣扬起义和与宣扬反抗正当性的意图。在中国古代普通底层民众的心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是相当普遍的。这种观念就是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的数量,参加的人数,都要远远超过欧洲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数量和参加的人数。
在欧洲,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利用基督教中所谓迎接新千年即将到来观念。这种迎接新千年,当然就有要改朝换代的意思。但由于在欧洲,一千多年来,基督教都是要求信众们老实驯服,绝对要听从所谓上帝的安排,要广大信徒安于现状。即使在教士的说教中,虽然也会提到所谓新千年,但是这与改变现实封建统治的秩序不发生任何关系。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制度的辩护士们,例如儒家,总是担心那种封建统治太过严厉,太过残暴,于是总是把所谓“仁政”、“仁义”挂在嘴边。当然,对于这样的口号,统治者们并不反对,而且还很欢迎,更是经常标榜他们的治国之策就是仁政。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辩护士,儒士们倒是非常担心由于统治者的不仁,会导致封建王朝的崩溃与垮台。他们拼命劝谏统治者,但效果不佳。然而,他们的这种对“仁政”固执的维护态度,倒也让中国普通民众心里明白,统治者的不仁是必然的。而普通老百姓想要过上真正属于人的日子,就必须与这样的具有深重罪恶的封建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抗争。在实际上,作为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者,即使在地主豪强对土地兼并做得最严重的时候,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都没有针对豪强这种贪婪残暴行为,采取任何有效的对策。因此,儒家鼓吹的所谓“仁政”不过只是封建统治者的遮羞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既然辩护士们打出了“仁政”的旗号,而反抗者必然就要用“不仁”来指责和反抗统治者。反抗者们就有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工具口号,那就是要“均贫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