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年终回眸:聊聊三场奥运会开幕式
“与其说一种文化成就,毋宁说是一种文化症候。”
作者|郭松民
编辑| 南 方
01
—
因为今年的巴黎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引起了巨大争议,一些网民开始再次赞扬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奥运会开幕式”,并且“不接受反驳”。
这倒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即通过比较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始,毕竟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
可以做为参照系的,还有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从文化的角度看,英国和法国,都是西方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我曾经用“像一部邪典电影”来形容它,因为它风格诡异、剑走偏锋、非常法兰西,简言之,这场开幕式,体现了法国文化的傲慢,也体现了法国文化的自信。
因为大家都刚刚看过这场开幕式,所以这里就不再罗列细节。总的来说,总导演托马斯·乔利,力图通过这场开幕式,向全世界观众展示法国的进步、文明,等等,具体而言,就是在突出多元性别,给予LGBT们“更平等的地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多元性别,LGBT等等,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激起强烈反弹,一些人觉得难以理解,并由此衍生出种种阴谋论的说法。
不过,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文化与社会现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尽管我们未必赞成——其背后,自有一套叙事和理论逻辑。
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国可谓平等主义的故乡。1755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就出版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这部著作,通过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分析,从经济和政治上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成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基础。
不过,虽然法国大革命把“自由、平等、博爱”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人类才真正找到了消除不平等的唯一正确道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灭阶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然而,唯一正确的道路,并不是人人都想走、都能走的道路。
事实上,从第二国际时代,就一直有一股力量,主要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试图在不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即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去追求“人人平等”。
这种思潮,成为今天“白左”的思想渊源之一。
“白左”到了今天,渐渐发展成了环保主义、米兔运动、“黑人的命也是命”,以及多元性别等“身份政治”的大杂烩,而所打出的旗号,仍然是平等主义。
在社会政策层面,“白左”主张的具体操作分这样几个步骤:
1、寻找、界定谁是被歧视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