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促消费效果不明显?
为什么促消费效果不明显?姚洋:问题在美国的打压
过去几年都把促消费放在重要位置,但为什么促消费始终没有多大起色呢? 姚洋表示,“问题就是美国在打压我们,它不是打压我们的消费,它主要打压的是我们的科技领域,这就导致我们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了科技领域。” “即使我们要去促消费,也是从促生产的角度去搞消费。”他举例说,“比如现在各地都在发消费券,搞‘以旧换新’,即指定产品才能享受打折优惠。如果真要发消费券促销费,应该是拿消费券,想买什么都可以——这才是福利最大化。但是现在各省都是指定消费品,意思就是对指定的产品领域是要促进生产的,因此发消费券仍然是生产驱动的。” 为什么会是生产驱动性促销费呢?姚洋认为,还是因为“赶超心理”,要赶超就得节衣缩食地投入。 姚洋预计这种心态还得持续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后,即2049年之后。或者说,有朝一日我国在科技水平上跟美国平起平坐之后,这有可能比2049年要早一些。 他补充说:“现在整个社会还是处在一种紧张之中,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也是历史性的(《为什么促消费效果不明显?姚洋:问题在美国的打压》)。”
一点感想:其实姚洋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你先别用一个简单的赞成和反对来对待。短短的几句话,包含着几层逻辑:美国在科技上打压,所以中国要赶超;要赶超,就要节衣缩食地投入;即使要促销费,也是从促生产的角度去搞消费。这几个逻辑你可以分别来看,这样就可以理解很多事情。关键是,赶超目前决定了后面一连串的逻辑。
AI赋能传统产业的四大逻辑
一是产业逻辑。人工智能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关键的是重构传统的产业链,打破过往的产业资源关系,改变产业之间的界限,深度融合产业间的关系。比如,对企业与消费者的前后顺序进行了对调。过去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人工智能“赋能”后,挖掘出消费者需求后,企业量身为消费者定制。再比如,过去我们看待传统产业链条是上下游的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产业的链条是椭圆形的逻辑。人工智能赋予传统产业上的不同元素更多自由的空间,为创新创造了可能。
二是技术逻辑。腾讯与华为、顺丰与阿里巴巴互撕,敌对的两方都不是同行却成了对手,而且还都是同一个原因:数据。人工智能之所以在今天一飞冲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海量的数据支持。缺乏数据支持,人工智能就只是实验室一个普通的试验品。如果传统产业没有海量数据支撑,就没资格谈人工智能。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正因为如此,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遥遥领先。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有效说明在海量数据支撑下,让传统产业的人工智能化成为现实,这些数据包括行驶路线数据、反馈数据、各种路标数据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