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看懂了巴拿马运河,也就看懂了美国的德性
美国前总统卡特去世后,美国国内关于他放弃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批评声浪还是没完没了。
1977年,卡特总统与托里霍斯将军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废除了1903年的条约。这是托里霍斯通过率领巴拿马人民抗争而得到的。
1903年的条约本身就是美国强占别国领土的证据,当时巴拿马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
那么,美国怎么会自降身份跟别国的一个省签署条约呢?因为运河。
巴拿马运河远不是网上说的那么简单,说些百度上没有的往事。
运河,帝国崛起的摇篮
美国从一个潜在强国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转折点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
虽然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了古巴、菲律宾等地的控制权,但如何实现战争的隐藏目标--控制巴拿马运河却是个大问题。
稍有远见的美国精英都知道一旦开通运河,对于美国经济和军事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美西战争期间,美国主力战舰“俄勒冈号”就曾花费68天,跋涉1.5万公里,从西雅图出发,绕道最下端的合恩角,才抵达佛罗里达。
美国比任何国家都需要一条两洋运河,但问题是,美国的对手可不是疲弱的西班牙,而是英国。
法国虽然拥有运河的建设权和运营权,但法国问题不大。
英国就不一样,只要英国不同意修改1850年与美国签定的条约,美国就算修了运河也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该条约名为《克莱顿-布尔沃条约》,于1850年4月19日,由美国国务卿克莱顿与英国全权代表布尔沃在华盛顿签订的。
条约规定:
1、美国和英国均不得对通航运河为自己取得任何排他性的控制
2、任何国家均不得在运河及附近地区驻军及建立军事要塞
3、无论是和平或是战争时期,任何国家都不能封锁运河
当时这些条款是针对法国的,确保运河必须是中立的。
但过了将近五十年之后,美国发现这些条款成了自己身上的枷锁。
如果条约存在。那么,美国出钱修建和维护运河,除了商业利益之外,就不能获得其它利益; 在战时,敌国舰队也可以穿越运河攻击旧金山等地。
后来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对《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感到烦恼,想翻案。但面对大英帝国,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美国想用“盎撒兄弟情”、“共同价值观”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说服英国修改条约,门都没有,英国可是一个注重“契约精神”的国家哦。
然而在1898年,修改条约的机会却出现了。
1898年1月16日刊登在法国《小日报》上的一幅漫画,标题为《皇帝与国王们的蛋糕》,大蛋糕上写的就是中国(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