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圆圈里的天才
现在,已经是2025年,又翻页了。
我的脑子还处在2024年,或许是因为时间有连续性。
12月25日,我听了一堂大干部的大课,讲的是中国教育。
若只论PPT,只论他现场表现,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讲得还不错!
然而,他不是一般老师,他更应该多讲教育理念,尤其是根子问题。
他不讲,我也能理解,不能多讲。
但是,我等普通百姓就不能不思考天才的中国人在未来何时也能来个“0→1”?
1977年至现在,将近五十年,中国还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
春天喊了几十年,至今没看到果实,“为什么”三个字,问的人很多,答的人没有,时间一久,大家似乎已经不太在乎答案。
在多数人眼里,今天的生活,无处不体现科学,跟美国比,跟欧洲比,差不了多少,甚至在部分领域还比它们更好,咱们已经很现代,不必在乎由谁来创新。
现代气息,这个“感觉”没有错。
但是,它并不能说明是中国教育的成果,尤其不能说明中国对世界自然科学创新贡献的成功。我们的“现代”无一不是外国输入,哪怕只是一个科学新名词也都由外导入。
关于中国教育,有些人用“失败”二字概括。这是个情绪化结论,言之过重。
为什么说中国教育不算失败?因为它培养了一大批有素质的工程人才,可以让中国做到“2→99”,可以支撑正常的全产业链发展基本需要。
准确地讲,中国教育应该算“不够理想”,跟中国人种的智力不匹配,跟占人类近五分之一比例的贡献度不匹配。
中国教育现在走的路是“学徒教育”,不是“思考教育”,或者说不是“创新式教育”,被教育者的自由思考空间甚至还不如新中国前三十年。
木匠徒弟跟师傅学做椅子,做一条椅子,肯定比不上师傅,做十条椅子,还是比不上,做一千条椅子,可能就超越了师傅,再继续做下去,或许还能将椅子变着花样做,比师傅教的那把椅子要好看更多。
然而,你椅子做得再好,其实都没有超越师傅,因为你始终是在做椅子。
如果在全世界出现沙发前,你从做椅子创造性地改成了做沙发,那你就真超过了师傅。
还是接着说那个大干部的讲课吧!
他列举了人类近代五百年来的五个科学发源地,以论证教育重要性,并且还罗列了各个发源地对科技革命起主导作用的发明和发现。
大老师为什么要讲这个历史?他的内心,可能有另一层意思在内:中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第六个发源地。
可能有人相信他的判断,但我不相信,几十年内,不可能实现他的目标,一个最底层的残酷现实是:中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还没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