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县域教育体系中的乡校与县中

2025-01-02 1207 0
作者: 杨华 来源: 新乡土

  较之城市教育体系,县域教育体系之所以具有独特性,是因为它要回应县域社会的特殊性问题,比如城乡差距问题、乡村社会变迁问题、农民家庭分割问题、青少年留守问题等。那么,县域教育供给就要与县域社会这些特殊性问题相匹配,否则就容易出现教育供需错位问题。而乡校与县中两种教育模式恰能很好地予以回应。

  一、县域教育体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县域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教育的一般特点,要承担县域社会教育期待的出口功能,辖区学生能够通过县域中小学教育体系往上流动,进而经由高考进入大学。县域教育出口的大小,表现为县域高中的清北人数和重点大学升学率,考上清北的人数多、重点大学升学率高,说明县域教育出口大,县域社会对辖区教育较为满意,家长也就愿意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县域就读;反之,考上清北的人数多年为零、重点大学升学率逐年下降,表明县域教育出口狭小,留在县域就读升入更高层级学校深造的希望渺茫,县域社会对辖区教育不满,就会"用脚投票",生源就会流出县域。

  县域教育体系也有自己的独特性,那就是要回应县域社会的独特性,包括:县域社会有城乡差距问题,县域教育要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农民家庭经济分化加剧,县域教育要回应不同家庭对教育的不同需求,解决有教无类问题;农村青少年留守现象严重,县域教育要回应留守学生希望更多在校时间和学校教育的需求,解决留守儿童课外辅导和手机沉溺问题。换句话说,县域教育供给要与县域社会本身的特性相匹配,否则就会出现教育供需错位问题。

  在县域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乡校和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乡校与县中在县域教育中的角色与功能既有差异性的一面,也有紧密联系的一面。从差异性来讲,县中要回应的是基础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县域集中教育资源在县中解决教育出口问题,而乡校则要回应的是县域教育中的特殊性问题,解决县域社会特殊的教育需求问题。从联系性来讲,县中衰落必定会带来乡校的衰落,乡校是农村学生进入县中的必要渠道,乡校与县中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在县域内,"乡校模式"与"县中模式"要两条腿走路,不能偏废。一旦二者衰落,会导致整个县域教育的溃败,祸及农民和县域社会。

  二、"乡校模式"的优势及其衰落的社会后果

  一个学校要形成正常的校园氛围,一个班级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需要一定的生源规模。从调研来看,小学和初中比较合理的规模是300人至600人,也就是一个年级有1-2个50人左右的班级。学校人数不够,正常的课外活动、文体活动都搞不起来。在初中,若每个年级构成没有2个班级,就无法进行分班管理。从班级来说,一个正常的教学单位是30-50个人,小学30个人左右,初中可以达到50人。有了这个人数,班级就有了规模性,能够开展正常班级活动,形成班级和教学氛围;同时,班级内部因为有规模,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就可以形成上中下层次,上层表现可以给全班示范、带动中层,中层则可以传递氛围和正能量。否则,一个班级少于20人,学生就无法形成分层激励机制,班级也没有氛围,老师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