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话语日益喧沸, 竟是源于一段被折叠的妇女解放史?
编者荐语:虽然很多学术化的表达,但基本梳理出了发生当下性别话题喧沸嬗变的脉络,本质上是道路选择的必然,即走向真正的进步与完善、还是倒退与改良的根本分野。
个体与家庭之间的博弈,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进程基本的问题域。在此基础上,当代性别议题的出场,可谓是转型张力浮出水面的一个具体面相。
传统与现代话语资源两相叠加,合力将男女推向了生存状态的两端,个体陷入“不可兼得”但要对各自的“本职”全力以赴的规范性论述中。当代社会两性之间日益加深的距离感,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资本利益最大化下,性别化分工给男女双方带来的压迫感。
两性关系缘何趋紧?
社会主义现代性视域下的性别话语变迁
近年来,人们日益感受到中国社会的性别间紧张关系在升级。一方面,在职场和校园等公共空间,两性互动以及性别化的遭遇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利益投射。一个明显的表征是,对校园、职场性犯罪的网络曝光,往往会引发超出犯罪事实的讨论,激发一连串立场分歧。另一方面,婚育和家庭生活所指向的私人空间,构造着人们具体而微的生存经验。随着公共话语和大众文化日益聚焦个人处境,不断汇聚和发酵的生命历程叙事,将日常生活日益显影为“难以忍受”的性别化场景,对两性关系的温情想象被斥为幻景。无论公私领域,有关性别议题的讨论正陷入“不可言说”但又“不能不说”的悖论性境地,两性关系在表层的隔膜之下,正整体性地苦于失语症危机。
事实上,当下人们感知到的性别张力,缘于一种特定的对性别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些观念和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情境。
▍当代性别观念的前史:妇女作为新社会成员的历史性登场
倘若追溯现代性别观念的生成,有必要回顾近代中国的转型历程。在我们熟悉的一套历史叙事中,这是一个告别传统的儒家秩序,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深入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对现代性方案的探索与建构之中,性别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则和动员机制。[1]
晚清以来,面对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以西方文明为蓝本建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尤为紧迫。在西方建构的文明论述中,存在着一个显性的性别标准,即以妇女的地位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这一观念传入中国,依据西方生物学的sex概念(当时译作“性属”)把人类分成男性与女性,使得原本处于儒家伦理秩序中的人,被解放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集合为男女两大群体;而此前的传统社会秩序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两性关系服务于父子关系,女性的身份只能在家庭和婚姻中得到定位。[2]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