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最辛苦的父亲身后, 还有一个更折叠的“悬浮社会”

2022-01-21 1604 0
作者: 黄斌欢 来源: 文化纵横公众号

  【导读】2022年1月19日,北京市朝阳区一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轨迹被公布后,他的人生境遇与从事单天日结工作的艰辛,引发广泛关注,有媒体对其冠以“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之名。更有人想起,几年前《北京折叠》故事一时风靡,其所预设的上流、中产和底层三大时空折叠,折射的正是当代社会的分层症候。实际上,随着劳动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事单天日结这样的不稳定工作的人们逐渐增多,大众熟悉且陌生的“三和大神”群体,正是其中的典型。

  本文将“大神”现象放在劳动研究的总体脉络中,刻画出劳动体制与社会形态对他们的塑造,并与“世界工厂”下诸多不同的劳动体制进行对照。作者认为,在“日结体制”下,“大神”的工作、生活、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和未来预期都极不稳定,他们的生存具有高度原子化特征。在作者看来,老一代工人基于家族绵延和面子竞争而努力维系伦理社会的基本面貌,但是新一代工人既与乡村脱节,又无法嵌入城市生活,处于“悬浮社会”当中。作者认为,新一代工人的社会经历与老一代不同,老一代工人生活在“拆分型体制”之中,他们将外出务工与作为最终目的的乡村绵续,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在这一劳动体制之下,农村社会发生巨变,这些变化内化为留守儿童的集体记忆,从而塑造了新一代工人的“悬浮”特征。在普遍“悬浮”之下,新工人用脚投票,逃离“世界工厂”的劳动体制,由此激发出日结劳动体制。实际上,“大神”所处的日结劳动体制是拆分型劳动体制的制度性后果。

  本文原载《社会发展研究》2021年第4期,原题为《从何而来的“大神”:日结体制与悬浮社会》篇幅所限,文章有所编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从何而来的“大神”:日结体制与悬浮社会

  伴随“三和人才市场”等相关影视作品的出现,“大神”作为一种新的劳动者形态逐渐进入大众及学术界的视野。“大神”现象以“三和大神”为典型,最早发源于深圳景乐新村,但是辐射范围早已超出了深圳。百度贴吧“龙华吧”流传着一句话:“三和模式已经传到大江南北,深圳果然是试验田”,贴吧内大神们在线交流全国各地适合“瘫痪”的地点,包括北京马驹桥、上海车墩、苏州三里桥、昆山中华园等十数个“基地”。不仅如此,即便普通的新工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了“大神”的特征,眼下流传的“躺平”“佛系”即是对这种打工人特征的戏谑反映。这些状况提示我们:“三和大神”尽管仅是极少数人的面貌,却与当下新工人群体之间存在诸多联系。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