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老年人储蓄的区域差异
农村老年人普遍是否存钱?存的话能存多少?关于这些问题,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存在巨大差异。
一
我们在苏州农村调研,发现当地老年人十分勤劳,普遍参加劳动,在年节、婚庆时作为长辈给晚辈红包和茶钱(礼),他们还普遍存钱,存款从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等。在苏州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劳动都会劳动,中年人也会劳动,加上年轻人,一家可能有三代人劳动,这个家庭的收入就相当可观。
苏州老年人劳动存钱,在年节和婚庆时给晚辈红包和茶钱,这叫作"恩往下流"。在当前苏州农村的语境中,如果老年人没有存款,不能向晚辈"流恩",这样的老年人在村庄和家庭中就没有面子和地位。正是因为有了老年人的劳动,苏州年轻人才可以有更多资源接受更好教育,积累更多人力资本,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与苏州农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方宗族型地区的农村,一般来讲,在宗族型地区,农村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将当家权交给子女,成为由子女赡养的老人,不用劳动,当然不可能存钱,也不用存钱。在宗族型地区,父母与子女不分家,或父母至少要与一个儿子一起生活,父母就是儿子家庭的辅助劳动力,父母要花钱自然也由儿子来出。如果老年父母藏有私房钱,就显得有私心,对子女不够信任。正常的老年父母应该吃子女的,喝子女的,用子女的。在存在宗族等结构性力量的情况下,南方农村很少会出现子女有意不赡养父母的情况。
相对于南方宗族型地区老年人基本上不用存钱,中部原子化程度比较高的村庄,老年人一般都要存钱,以防万一。有句俗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用在中部原子化农村尤其适合。因为村庄缺少超越农户家庭的结构性力量,农户家庭中子女对父母不孝,很少会有强有力的干预力量,也因此,中部原子化农村屡屡出老年人在丧失劳动力后陷入悲惨处境。每一个悲惨处境的例子都会教育全体当地人:子女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存款。中部地区甚至有老年人为自己准备葬礼所需花费,以在死后办一场过得去的葬礼。
为了存钱,中部原子化地区老年人可能会提前与子女分家单过,自己挣钱自己花,最终存下钱来。分家越早就越可能存下钱。当然,即使分家了,父母也仍然要为子女照看孙子甚至帮子女种田。
与南方宗族型地区的老年人在子女成家后大都自动退休,很少再做重体力农活不同,在中部原子化地区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动,都会种田和就近务工,哪里有挣钱的机会,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
华北小亲族地区,村庄中有着众多相互竞争的小亲族,从而有着超越农户家庭的结构性力量。与南方宗族型地区的团结村庄不同,华北村庄是分裂的,不同小亲族之间相互竞争,父母因此有着为子女建房娶媳妇的巨大压力,年老之后当然也会有很强的由子女赡养的期待。如果自身年老、子女不孝,年老父母就可能采取激烈手段反击子女,这种反击与其说是为了让子女赡养自己,改善自己的养老处境,不如说是为了做给村庄其他人看,否则,这对老年父母就会被村民评价为"窝囊废",抬不起头来。正是由于村庄中出现因为子女不孝而爆发的剧烈代际冲突,使得绝大多数子女都会对父母进行最低限度的赡养。有的老年父母为了以防万一,也倾向在有能力存钱时多存一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