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最传统的中国农村
一、
河南西平县农村可以说是中国最传统的农村,其中表现是,即使农民在城市买了房子,也几乎没有农户会放弃农村住房,几乎所有进城农民都预期将来还会返乡养老,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仍然是以建设村庄生活而进城去务工经商的。从全国来看,农民以获得更好村庄生活而进城的逻辑大概已是15年前的事情了。西平县的农民不仅以农村作为基地进城,而且在他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进城获得收入终究还是为了更好的农村生活,农村就既是他们出发进城的基地,也是他们最终的归属。表现出来的,除了几乎所有农户家庭都保留了农村住房以外,农民将几乎所有资源用于子女成家,其中年轻人娶媳妇,标配早已是在县城买房、买车以及超过10万元的彩礼。西平彩礼特别有趣,就是彩礼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非公开给外界看的、表演性的,西平彩礼是给到女方的,相当于婚姻保险。既然彩礼是利益,西平的彩礼就不是表演性的,而是双方讨价还价且往往不对外公开的。西平县农村最让人吃惊的是,全国农村生育儿童都是直线下降,村小都在撤并,我们调研的村庄,村小竟然还在扩建。
二、
依据距离市场远近可以将中国农村分成三类:一是市场中心区域的农村,典型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带内的农村,这些农村或已实现了乡村工业化,或处在城市经济带内可以享受到城市经济的全部便利,这些市场中心地带的农村,农民不用离村就可以就地获得各种就业与收入机会。因为有大量作为市场中心所带来的二三产业就业与收入机会,农民离土不离乡,他们将土地返租给村集体,村集体再转包给农业大户(往往还是外来农业大户)。因为离土不离乡,村庄就仍然显得繁荣,农民将从二三产业中的获利回馈村庄,在村庄建房,享受村庄良好环境。村庄生活早已现代化了,而村庄本身具有相对于城市的亲近自然、从容、舒服以及其他城市所缺乏的价值。
市场中心地带内的农村,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带的农村,也包括中西部大城市郊区的农村。这一部分农村占中国农村比例不大,人口约占10~20%,耕地占比在10%以下。虽然占比不大,却因为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安居乐业,而成为全国农村的典型,很多人都以为这样地区农村的现在正是中西部农村的未来,因此,市场中心地带农村在三农方面的实践往往被上升到国家三农政策,在全国推广。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学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三农经验是一个巨大的错位。
与处于市场中心地区的农村不同,全国绝大多数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远离市场中心,处在非市场中心,就是说,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农民都不可能就近找到二三产业的就业与获利机会,他们必须要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才可以获得更多市场上的机会。农民刚开始进城,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很快,进城农民发现城市有着远比农村多的就业与获利机会,农村几乎所有劳动力都进城了,只有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村中老年人留守务农。农民刚进城时,他们将从城市获取收入拿回到农村消费,在农村建了新房,提高了农村酒席档次,推高了农村消费,繁荣了农村经济,这个阶段的农民进城让农村变得更加繁荣。不过很快,进城农民发现他们也可以在城市买房,在城市获得比农村更好的教育、医疗,他们因此开始尝试在城市安居下来。农村年轻人首先进城,有能力的年轻人将自己父母也接到城市,这些远离市场中心的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出现了老龄化和空心化。在农民进城过程中,进城农民让渡出他们之前的农村获利机会,从而为缺少进城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增加了在不离村情况下的收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