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面对全新的战略形势,中国不能“刻舟求剑”


面对全新的战略形势,中国不能“刻舟求剑”

——关于“保持战略定力”与“重大战略调整”

张志坤

  当前的全球形势波涛汹涌、波诡云谲,中国难以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正经受一波接一波的强烈冲击,中美两国高级别官员会晤不断就是表征,这不是什么好事,而恰恰说明中国被可恶并危险地盯上了。

  在此形势下,中国国家主权与民族安全等诸多要害问题变得比以往更加突出和紧迫,由此导致舆论场上议论纷纷,譬如世界会不会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热核战争,美国会不会同中国摊牌,会不会发动对中国的军事打击,等等。种种担心忧虑之下,各类不着边际的说法满天飞,看起来很有些人心惶惶的样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做才是中国行之有效与正确的应对方略,这一问题急遽上升成为学术和舆论的焦点,为此,有人主张要“更加开放”,有人主张应再次养晦韬光,还有人主张要“备战备荒”等等,其中有两种说法互相映衬,也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争论,呈现隔空交火的奇诡现象:

  其一是“保持战略定力”说

  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空前的战略暴风骤雨冲击下,中国应保持既定的方针政策、格局部署以及步骤节奏,不必慌张,不能乱了方寸步,改革开放以来所确定各种条条框框不能修正,不能更改,要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譬如坚持中美关系要坚持“重回正轨”,要坚持全球化、国际化,要坚持“结伴不结盟”之类。

  其二是“重大战略调整”说

  这种说法认为,在新的战略形势面前,中国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必须积极主动作为,进行内政外交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以求在应变顺变中发展自己,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譬如加强同俄罗斯等国的战略联合,高举反霸斗争大旗,坚决同美国做斗争等等。

  上述两种说法各有各的调,个吹各的号,都能否逻辑自洽自成体系,也似乎都言之成理。但问题在于,究竟应该对这样两种说法做怎样的评价呢?

  我们说,两种说法都部分正确,但都不能绝对,都各有得失利弊。

  “保持战略定力”从基本原则和大方向的角度说无疑正确,因为不管形势多么严峻,中国向上发展、力量日益增长壮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因而中国无须改变自己既定的大战略、大方向,必须继续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不动摇,不能因为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及所谓的“白天鹅”、“灰犀牛”之类的东西就张皇失措、举棋未定,这个基本的战略动力必须坚如磐石、毫不动摇。

  但仅仅这样还不行,仅仅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将其机械化、绝对化,往往导致自缚手脚、消极被动,不知权变、不敢权变、不愿权变,将造成战略上“刻舟求剑”的呆板状态。战略策略上“刻舟求剑”的行为极端致命,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样反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