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城内外:我们应如何看待“方方日记”现象——与胡锡进先生商榷
3月19日17时32分,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先生在新浪微博发了一遍文章(全文附后),谈了他对“方方日记”现象的看法。他认为,“宏大叙事、爱国主义与个人悲苦、愁闷的述说处在这个社会的不同频道上,它们不可能相互占领和覆盖。我们的社会一定要建立起让上述不同频道协调相处的格局与秩序,让它们共同构成时代总体上的建设性。”“这个国家应当接受每一个时期‘方方们’的存在,他们不是这个国家政治主题的分岔者,他们就是每一个时期大幕布上都少不了的一种颜色。”“所以我主张,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对这种现象不妨多一些从容的审视和包容。”“我的主张是,把‘方方日记现象’也纳入进来,让它成为这个时代旋律的一个音符。”
我认为,胡锡进先生的这些看法是错误的。下面谈两点看法与胡锡进先生商榷。
一、“方方日记”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我认为,湖北省作协前主席汪芳(笔名方方)写作的“方方日记”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更不是普通的日记,而是具有明显政治目的和错误倾向的文字。
1、“方方日记”不仅仅只是叙事风格不同,更主要的是思想感情的不同
胡锡进先生认为,“国家、时代、大事件都属于宏大的叙事,中国社会有开展这种阅读的传统和自觉。把家和国连在一起思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暗示,爱国主义有着来自历史深处的持久动力。然而另一方面,所有人又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个人的喜怒哀乐需要大量的诉说,而且每一个时期和围绕每一件大事都会有一些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能够引起共鸣,作家们就是发现、放大这种共鸣的高手。”
在胡锡进先生看来,“方方日记”与当代中国宣传文化的主旋律相比,只是叙事风格不同,当代中国宣传文化的主旋律体现的是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而“方方日记”则体现的是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一种能够引起一些个人共鸣的叙事风格。
我认为,“方方日记”的叙事风格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就有的一种怨妇风格。只不过,中国古代的怨妇,唠唠叨叨地埋怨的是自己的丈夫与公婆,而“方方日记”怨恨的则是党和政府。从前些年方方的小说《软埋》到今年的“方方日记”,我们从她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对中国革命尤其是土改运动的仇恨,看到的是她对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不满。所以,“方方日记”与当代中国宣传文化的主旋律相比,不仅仅只是叙事风格不同,更主要的是思想感情的不同。所以,胡锡进先生认为“方方日记”只是叙事风格不同的看法是不对的。
2、“方方日记”不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而是基本立场和观点的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