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涅:胡锡进,是“总编辑”还是“自媒体人”?
胡锡进的自媒体,现在应该是国内最有影响的自媒体了。他在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上的个人账号,分别都有成百上千万粉丝(见截图),他的视频《胡侃》和音频账号,订阅量、浏览量也相当惊人。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由此产生的收入也是相当惊人的。具体有多少?余涅没有统计,这件事就留给业内的专业人士去做吧。
无疑,对胡锡进来说,每天打开电脑,就能听到金币哗啦哗啦流入袋中的悦耳声音,当然是非常惬意的。
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
胡锡进自媒体的影响力,主要是使用了《环球时报》影响力(包括资源)的结果。换句话说,胡锡进自媒体的影响力,至少在启动时,主要来自于他“《环球时报》总编辑”这一头衔,而并非主要来自“胡锡进”这一自然人。
那么,胡锡进在使用《环球时报》影响力搞营利性自媒体的时候,是有偿,还是无偿?胡锡进自媒体的报道与评论同《环球时报》的报道与评论形成了高度竞争的关系,近两年事实上已经压倒了《环球时报》及其附属的网络媒体,形成了“局部大于整体”或者“小庙大方丈”的奇怪格局,这样的局面,真的不违反相关的规定、法律、惯例、乃至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吗?
❷
这里,余涅先简单梳理一下胡锡进与《环球时报》的竞合关系。
《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出版社主办和出版的国际新闻报刊,其“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的性质是毋庸置疑的。
《环球时报》创刊于九十年代后期。当时,舆论界基本上还是南方系自由主义话语的一统天下,“民族主义”处于某种政治不正确的地位,《环球时报》以民族主义为基本定位,起到了为民族主义正名,并把民族主义重新带回主流话语场的作用,这是《环球时报》的历史贡献。
当然,在民族主义的地位确立之后,如何通过合理界定民族利益,使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健康的民族主义,在民族内部,如何通过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使民族主义成为一种有内涵的民族主义等方面,《环球时报》还可以做的更多、更好。但事实是,《环球时报》基本止步不前了,这就使它的民族主义口号越来越显得浮躁和空洞。
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余涅暂不展开。
在《环球时报》创刊后的二十多年里,胡锡进先后担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1997年10月—2005年09月)和总编辑(2005年09月—),对《环球时报》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方面,余涅认为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当2015年11月1日,由胡锡进主创、UMG联播传媒公司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胡侃》上线,胡锡进以此为起点开始大规模经营自己的自媒体之后,胡锡进和《环球时报》的关系,就开始发生了微妙的但决定性的变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