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有面旗帜不能丢
今天,如果说普通老百姓形成对一个理论问题的共同关注的理论话题,那么这个话题就是“共同富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从理论上关注一个共同话题,那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这是非常大的好事。因为只有理论清晰了,一个民族才能进步,特别是普通大众都来关注一个理论问题的时候,那这个意义将会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同时它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存在误区。二是这个问题对整个国家来说牵动的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都在证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个人类的共同理想,上个世纪世界各国共产党都曾经付出极大的代价,千百万人甚至为此流血牺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大同,实现共同富裕,当作自己的旗帜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同富裕”作为一种概念和党的目标,最早出现在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这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起草的。在这个文件中,毛主席明确提出: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奋斗,逐步由落后的小规模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成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生活。这是六十七年前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起草的文件。毛泽东作为一位现代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高举“共同富裕”的伟大旗帜,把它作为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他要建立的是一个真正的公平社会,一个没有贫富分化,人人文明生活的社会。毛泽东后来的历次讲话中,都阐述了这个道理,认为共同富裕不能建立在落后生产力之上,所以他在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及其共产主义理论做了详尽研究之后,为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终极目标的路径。沿着这个方向,毛泽东带领共产党一直同形形色色的偏离这个方向的倾向进行了坚决的不妥协的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偏离共同富裕这个基本的追求。
在毛泽东看来,追求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和权利,宁愿发展的慢一点、稳一点,也“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而大多数人留在贫困阶段。因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清醒的很,只要一部分人先富,必然随之带来剥削和压迫,因为先富者必然贪婪,利用生产资料的占有,必然深化剥削,那就富人越来越富,穷人及其后代因为时间的推移和对生产资料占有的极大差距,越来越穷。所以毛泽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坚决反对“单干致富”,反对任何名目的私有化,甚至为此不惜与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