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爱农民,就让更多农民过上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2021-03-25 4923 5
作者: 牛角石 来源: 集体主义农村

  最近读到了孙锡良老师的一篇文章,对他的农村十问非常感同身受。想结合自己最近接触农村的一些感受谈点想法和读后感。

  一问:人知识分子是否真的爱农村?

  二问:你自己真心爱农村和农民吗?

  三问;专家凭什么让农民守住传统文化?

  四问:农民守村就能守住传统文化?

  五问:退休后愿意回家养老吗?

  六问:你和你的农民老乡还有多少共同语言?

  七问:你们能否把伪善换成真心?

  八问:农民变市民真的会返流吗?

  九问:有多少农民还愿意让自己的后代回乡接班务农?

  十问:你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吗?

  孙锡良

  要回答这些问题,孙老师说不妨从文人知识分子对毛主席的态度说起,在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群体中,到农村当过知青的,有些人一提到自己下乡的经历就痛恨毛主席,说曾经的农村经历差点毁了他们一生。

  把农村经历视为苦难的一帮人,他们能真心喜欢农村和农民?会真心视农民为兄弟? 孙老师说他不信。

  在我看来,曾经有许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到农村,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他们是积极主动争取,还是迫于当时的政治舆论环境,总之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向往农村,满怀期待的,去了之后是否能吃苦耐劳,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人回忆起来对这段经历是充满自豪和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而有的人之所以认为被耽误了青春,那也是因为政策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可以有回城的机会以及重新参加高考。

  这对于那些原本打算扎根农村一辈子,断了退路的文人来说,不就是开了天大的玩笑,有的人放弃了学业,有的人甚至在农村结婚生子,留下,还是回城,不就是两难的抉择。

  毕竟当年的农村还还是相对较苦的,城市哪怕当工人地位也是较高的,何况知识分子在当时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不必现在批量生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困难,那时候回城考上大学的不愁没有好工作。

  当知识青年们有更好的出路,即便再喜欢农村,也会基于现实考量做出回城的选择,更何况那些自认为下乡就是被流放,住农村就是住牛棚的人呢,想方设法也要离开这个在他们眼中的炼狱之地。

  孙老师说他爱农民,是因为他出身农民,但他根本不想当农民,如果真想一辈子当农民,就不会拼命从农村考出来。

  我们不也是如此,父母盼着孩子读书就是不希望我们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不用像他们一样只能在农村种地干苦力。

  农村的人都觉得城里知识分子的工作好,不用风吹日晒雨淋的,希望孩子留在大城市才算有出息,很多人读完书以后便不再回到农村,农村无法吸引他们,甚至国家社会花大力气培养的精英学霸出国留学后,不再回国的,也不在少数。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