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达:漫谈教育问题

2021-03-26 2141 1
作者: 吴尚达 来源: 红歌会网

  笔者是农民的后代,从小学上到大学,从事教育1999年退休。根据几十年的学生生活和教师生活,谈一谈对教育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毛泽东时代具有教育的良好生态。

  笔者11岁以前没有上小学,从8岁就跟着父亲种地,耪谷子8岁上就会了。那时候不认字,就听爸爸口传《论语》和一些成语。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8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讷’不念'NA‘’,记一辈子。后来知道毛主席的两个女儿叫李讷、李敏,就一下子想起这是从《论语》上择下来的,因为我爷给我起名字也是从《论语》上选择,我叫‘上达’(后来我自己把上改为尚),《论语》上不是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吗?后来我给我弟弟起名字,问我爷,他说:“子孙上运,兰桂腾芳”,我就给我弟弟起了一个名字叫“上兰”。

  我上小学,有两套语文教材,一是国家出版的,一是共产党边區编的《杂字本》,小学语文课本编的好,像第一课:“开学了,开学了,小朋友到学校,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第二课就是《狼来了》。《杂字本》包罗万象,认字多。我上小学时不学拼音。记得家里有本父辈们用过的字典,我挺感兴趣,爸爸说:"你学查字典得学会拼音。‘’于是他就在睡觉的时候教我拼音字母,学一两宿就会了,一边学字母一边学查字典,没有教材、没有老师教,就会查字典了。后来当了老师,也没有拿汉语拼音当回事,认为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工夫学汉语拼音。语文是工具学科,重在实践,老师不要讲个没完没了的,听说读写让学生多实践。旧社会的教学方法不应当一概否定,对“死记硬背”要一分为二地看,小孩子你给他讲《论语》他懂吗?你越讲,他越不懂;你越讲的深,他越糊涂得厉害。先死记硬背储存起来,以后再开讲。趁着年轻记忆力强,“死记硬背”一些东西,我们现在的学生好像肚里是空的,连几首古诗都不知道。他们的宝贵时间都让老师的“讲”和作练习册给占去了。

  上高小后,记得两年就画了一个中国地图,没有任何家庭作业,放学回到家,就是干活、帮助娘做饭、晚上帮娘纺棉花,我长得像小姑娘,娘儿俩一块纺线子。逢集日就给我娘卖线子、秤棉花。没有活干就看杂志,看了几十本《小朋友》,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从《小朋友》上看到的,要比同龄人早知道几十年。不纺棉花的晚上就点着小油灯看《三侠剑》,看得入迷,废寝忘食。看见同学作文一开头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非常羡慕人家,觉着人家读书比自己多。自己因为好读书、爱劳动,作文、日记都写的不错。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现在打下什么基础了?认字不多,不会写字,连毛笔都不会拿。我们上高小,不做《练习册》就天天写大小楷,男生女生谁不会写毛笔字?打下基础,一生受用。我高小的时候就能写春联了。现在你天天写毛笔字、不做《练习册》你还想考学吗?考学考你的毛笔字吗?你想打什么基础成了不能解决的问题。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