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抱歉,我实在没法打高分


  《我的姐姐》,一部实实在在的女拳主义电影

  注意,女拳,不是女权。因为,其反映的并不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女权被践踏、进而产生抗争”的故事。

  什么是“无可争议的女权”

  比如:在今天的中国,公开恋情或身材走样的女星在娱乐圈中依然会面临“风险”;单亲妈妈和孕妇在职场中依然受到歧视;30岁前不结婚的女孩依然会被父母亲戚指责;婚后不生育依然会遭婆家白眼;在大学里依然存在油腻的虎狼叫兽;被性骚扰甚至强*后不敢报案害怕被社会非议的现象依然不减;直到现在都并非每一个大型机场/高铁站/商场都配备母婴室……

  但在本剧中,显然姐姐对弟弟的抚养排斥,很难划归到无可争议的范畴里,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电影的剧情看似一直徘徊于“重男轻女”的节奏明线上,也很成功地借此捆绑了大多数观影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情绪——但是,有一点它几乎没有交代和打磨:女主拒绝抚养男孩,到底是出于对“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思维的报复心理,还是面对生存压力的力不从心?

  很显然,电影一直在前者的小圈圈里打转,并为此铺排了非常多的辅助情节来渲染烘托。比如医院里保小不保大的闹剧,比如女主男友的妈宝男人设与男友家庭的父系强势,比如女主姑妈含泪讲述人生经历(还借喻了套娃作为悲剧载体,暗示封建思想代代压迫)。

  同时,电影并没有对后者进行太多的描述,仅仅是一带而过,比如医院里同事的官僚特权家庭背景、北京近乎高压的生存成本……这些,恐怕才是现实中真正令女主放弃自己亲生弟弟的最大原因。

  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连自己都养不活”,在我看来,这一部分本该成为电影的精髓。

  是庞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和不见天日的阶级压迫感,让一个20岁的女孩亲手撕碎了亲情,而不单单是所谓的“重男轻女”的家庭遗留阴影所导致的人性冷漠。

  导演将电影前半段的女主刻画得阴森异常,也正是为了表现出对“家族”这个单元、对“亲戚”这个家族秩序构成者、对“弟弟”这个最后一根稻草的「仇恨」。

  然而,制作方完全弄错了「仇恨」的方向,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遗憾。

  是什么,可以穷凶极恶地碾压一切家庭伦理?又是什么,可以让一切情感悯意都不得不让位于柴米油盐和一本房证的现实?

  是社会的阶级固化,是生存压力,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

  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性答案,它将家族生生地切割开来,让每一户人家“各扫门前雪”,也让每一个阶级只能游弋于本阶级内进行无休止的内斗——正如这部电影,巧妙地用“重男轻女”的文化问题,压掩了底层难以出头的政治问题。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