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你们要相信”,相信什么呢?


  电影《革命者》正在热映。

  到今天恰好上映两周,截至目前1.15亿的票房,实在难言成功。

  要知道,因为今年早些时候口碑爆棚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守常先生的形象在许多原本对他陌生的观众那里是立住了的,再加上党的百年华诞的加持,接连两次铺垫,这部刻画李大钊同志的影片本不该只有如此的票房。

  简单对比,同一天上映的《1921》票房4.32亿,建国七十周年时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十四天票房25.6亿。更别提同是小成本制作后来靠口耳相传票房爆棚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了。

  当然了,在资本主导影视各个环节的当下,宣发也需要钱,票房并不能完全反映一部影片的水平,但票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说明问题的,更何况这是一部并不差钱的电影。

  这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偏差。

  影片以守常先生被执行绞刑前38小时开篇,以不断的闪回,用守常先生和不同人物的互动,带出守常先生一生中的关键节点,并以此来呈现“立体”的人物形象。

  但是,这些人生的重要节点竟然是打乱的:

  1916年从日本回国,然后跳到1922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再跳到1917领导民众抗议俄帝杀人,接下来是1916从《晨钟》报离职后俄小乞丐一起洗澡,然后是1922拜访孙中山、1924参加国民党一大,再接着是1926领导三一八,后面还有1916加入新青年、1920送陈独秀出京……

  当然了,不同的节点,是由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视角中展开的。

  不按时间也行,起码得有逻辑吧?

  恰恰,这种混乱,好似碎片化的拼盘,足够“丰富”,却永远也无法逻辑地反映守常先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可是远超诺兰,毕竟人家的电影,还是有内在逻辑的。

  后来,为了加入意识流似的“我相信”,镜头的转换就更加凌乱了。

  这种拼盘式的镜头语言运用,可以说很有管氏特色了,光影、色调、镜头叙事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对了,这部电影的总监制及排名第一的编剧都是管虎。

  内在逻辑不够,镜头不断闪回,这都没有关系,只要看了片有感动就行。

  必然的,这部片子还是有许多的泪点:

  比如绞刑架前的守常先生、比如对帝国主义者的抗议、比如矿工们聚拢而来头上矿灯宛若漫天星辰……

  而张颂文老师的表演的确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片中几次《国际歌》BGM的响起也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气氛。

  但,不得不说,影片所带来的这种感动,其来源是复杂的:

  有来自于片中部分场景的感动,有对守常先生的敬佩,有片中场景与今天生活的联想,有片中场景引发的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的联结。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