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今天,我们来聊聊赫鲁晓夫
9月的中上旬,对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这位历史人物是极为特殊的。
9月3日,六十八年前,赫鲁晓夫成功夺取了苏联的权杖,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9月11日,五十年前的今天,赫鲁晓夫病逝于医院中,终年77岁。
本着“历史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本文简单聊聊赫鲁晓夫先生。
1
六十八年前赫鲁晓夫成功登顶的时刻,距离带领苏联人民完成工业化、打退法西斯外敌、拥抱核武时代的斯大林同志溘然长逝,仅仅过去半年。
今天的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印象流地把赫鲁晓夫当成斯大林的“接班人”,甚至炮制出许多如“托孤”的低级谣言,这都是与史不符的。
实际上,在斯大林同志去世时,苏共中央权力中心的排位大致如下: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杨。
赫鲁晓夫不过是排在第五位而已。
且1953年苏共党代会的会议报告,斯大林还直接授意由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来做。
不论从哪个角度,赫鲁晓夫都不可能成为所谓“接班人”。
尤其在事实上握有最高权力的贝利亚(掌握内务部与安全部)和程序上握有最高权力的马林科夫面前,一向在核心圈子里扮演“小丑”角色的赫鲁晓夫更不可能得到权力的垂青。
以往斯大林在世、每次在他的郊外别墅里召开高层密会时,身材矮小的赫鲁晓夫都是众高官取乐的对象。
往往斯大林和贝利亚一声令下,作为“Secretary of the Secretariat”这样一个略显闲职人员的他,就会在聚会上大跳乌克兰风情舞“戈帕克”、逗大家开心。
然而历史并不随着想象而走。
斯大林逝世后,并不处于第一梯队的赫鲁晓夫,针对有成为“第二个斯大林”之势的贝利亚其“威怒吓众”的劣势,审时度势地联合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在1953年6月弄掉了贝利亚,并在平衡捭阖中取得了众人“妥协下的结果”:自己站上了最高权位。
2
夺权后,便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经济、特别是农业的改革,是赫鲁晓夫的标志性成就。
从1954-1956年,赫鲁晓夫把近15000个企业由中央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杀出一条血路来。
同样是在1954年的2月,赫鲁晓夫在西伯利亚画了一个圈,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
而玉米种植更是独具个人特色,他要求到1960年全苏玉米种植扩大至2800万公顷。
文化方面,赫鲁晓夫下令艺术领域“解冻”,直接苏联导致伤痕文学大肆泛滥。
如弗拉基米尔·杜金采夫于195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单单是为了面包》,还有1962年Solzhenitsyn(这家伙中文译名貌似是敏感词…)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更是得到了赫鲁晓夫的大加赞赏。
经济、文艺之外,最重要的必然就是政治了。
赫鲁晓夫当时需要做的,就是对曾经的领袖进行推翻,其首要之务就是拉拢人心。
而拉拢人心最快速的方法,毫无疑问就是所谓的“平反冤假错案”。
1955年3月,苏联副总检察长萨林,遵赫鲁晓夫指示向苏共中央报告:苏联检察院特别案件处在八个月时间里审理了13084起斯大林时期的反革命案。
到了1955年秋天,对斯大林30年代great purge的平反材料已是堆积如山。
这,就为1956年冬天赫鲁晓夫的表演埋下了伏笔。
1956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莫斯科在鹅毛大雪中迎来了苏共20大,这就不需要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给斯大林定了个三七开、并反复强调“破除个人崇拜”的赫鲁晓夫,却在此后的“赫鲁晓夫时代”里达到了规模更大的个人崇拜,苏联社会吹捧他的文章数量远远多于斯大林当政时期对斯大林的吹捧。
回想1939年3月时,赫鲁晓夫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20分钟的发言中,居然把斯大林恭维了三十二次之多。
过去,他常肉麻地吹捧斯大林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导师和领袖”、“伟大的常胜将军”、“自己生身的父亲”。
但仅过了十多年,还是同一个赫鲁晓夫,却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等,把一切恶毒、污秽的语言都倾泻到斯大林的头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建立的巨大的历史功勋。
他这样咒骂斯大林,实质是对伟大的苏联人民和苏共的莫大污辱,是对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一些根本原则的否定。
3
至于赫鲁晓夫过往的那些罪错,比如他才是30年代great purge最疯狂的鼓吹手与参与人(处死季诺维也夫与列夫·加米涅夫就是他的手笔),又比如1944-1946年他在乌克兰的“大饥荒”期间强推集体农庄导致乌克兰饿殍遍地……
这些,在1956年的20大之后,苏联社会绝口不提,把锅全都扣到了斯大林的头上。
而对赫鲁晓夫,则是无穷无尽的吹捧。
连篇累牍的吹捧中,关于赫鲁晓夫“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我指挥的”的说法,更是多如牛毛,这显然是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真正的指挥官——“苏联战神”朱可夫元帅的不敬。
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中,赫鲁晓夫仅是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政委工作,真正决定战局的是1942年8月组织苏军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展开大规模反扑的朱可夫,以及9月指挥第62集团军保卫市区的崔可夫。
或许也正是因为对军中势力的忌惮,赫鲁晓夫一直致力于“除掉”战功等身的朱可夫。
这个愿望,也在1957年的冬天得偿所愿。
就在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暨社会主义阵营大会前夕,身为苏联国防部长、在1953年9月(帮他打倒贝利亚)和1957年6月(帮他打倒马林科夫)连续两次助推赫鲁晓夫坐稳宝座的朱可夫,竟然被赫鲁晓夫“忘恩负义”地解除一切职务,贬乡养老。
不换思想就换人,苏联国防部长这个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马林诺夫斯基元帅。
至此,赫鲁晓夫的屁股算是彻底稳了。
4
安内之后便是触外。
1959年9月,赫鲁晓夫接过了艾森豪威尔抛出的橄榄枝,屁颠屁颠地远渡重洋、高调开启了访美之旅。
然而美国人的“善意”真的可信吗?
赫鲁晓夫访美,此举在严重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引发中国方面不满之后,更是在次年5月1日的苏联五一大阅兵上,被艾森豪威尔亲手打了脸:美军派出U2侦查机在红场阅兵之际侵入苏联领空。
赫鲁晓夫无奈下令击截,虽然成功击落并俘虏美军飞行员,但此前所谓的“美苏戴维营会谈精神”,也被美帝狠狠地泼了冷水。
5
再多聊两句赫鲁晓夫的子女们。
赫鲁晓夫的小儿子谢尔盖,去年6月25日在美国被枪杀,他是90年代逃亡美国的,一度作为“苏联RED二代”,是美国人的座上宾。
可惜被美国人利用完,失去价值后也就失去了生命。
谢尔盖1999年在美国罗德岛的移民局通过了加入美国国籍的考试,入藉的20道题中他答对了19道,顺利加入了这个他父亲曾经扬言要灭掉的国家(尽管说完这话不久,他父亲就屁颠屁颠地于1959年前往美国进行会晤)。
而赫鲁晓夫的长子列昂尼德,更是在卫国战争时期率军向纳粹投降,后被斯大林处死。
这个列昂尼德,赫鲁晓夫倒真的是希冀他在卫国战争中“镀一层金”,包括令他参加苏芬战争也是如此目的。
可是喜好文学音乐、对国家大事一概不知的列昂尼德,被赫鲁晓夫强行推上战场后,只能靠喝酒来麻痹自己。
因为酗酒,列昂尼德在红军军营里犯了不少错,他曾失手开枪射杀过一名苏军高级海军军官(让他在头上顶酒瓶,列昂尼德来射击),后在赫鲁晓夫的恳求下斯大林网开一面赦免了他。
然而当列昂尼德被德军俘虏后,他连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百分之一的勇气都没有表现出来,直接向纳粹吐露了军机。
后来作为战俘,列昂尼德被送回苏联,直接被推上苏联军事法庭。赫鲁晓夫为此低三下四地再次向斯大林求情,甚至当场跪下,但后者仍果断地拒绝。
赫鲁晓夫还有一个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此人则是个暴力狂,眼里只有抓人打人杀人,可谓“极左”,后也引发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反抗。
当然了,多说一句,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同样不遑多让,在六七十年代岳父当政时期目中无人、大兴海关走私、敛聚巨财,最后在1988年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以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一句话:Revisionism者的子女,没有好下场。除非你有能耐推翻这个国家(比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子女就过得都不错),否则,早晚拉清单。
跋
莫洛托夫曾这样评价过赫鲁晓夫:“他对什么是列宁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多大兴趣,也没有想过,在理论上一窍不通。”
今天这个日子,赫鲁晓夫同志的忌辰,貌似也并没有多少人记起他这个人了…
那就由我来写写吧。
也无妨,先写带动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