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今天,我们来聊聊赫鲁晓夫
9月的中上旬,对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这位历史人物是极为特殊的。
9月3日,六十八年前,赫鲁晓夫成功夺取了苏联的权杖,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9月11日,五十年前的今天,赫鲁晓夫病逝于医院中,终年77岁。
本着“历史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本文简单聊聊赫鲁晓夫先生。
1
六十八年前赫鲁晓夫成功登顶的时刻,距离带领苏联人民完成工业化、打退法西斯外敌、拥抱核武时代的斯大林同志溘然长逝,仅仅过去半年。
今天的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印象流地把赫鲁晓夫当成斯大林的“接班人”,甚至炮制出许多如“托孤”的低级谣言,这都是与史不符的。
实际上,在斯大林同志去世时,苏共中央权力中心的排位大致如下: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杨。
赫鲁晓夫不过是排在第五位而已。
且1953年苏共党代会的会议报告,斯大林还直接授意由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来做。
不论从哪个角度,赫鲁晓夫都不可能成为所谓“接班人”。
尤其在事实上握有最高权力的贝利亚(掌握内务部与安全部)和程序上握有最高权力的马林科夫面前,一向在核心圈子里扮演“小丑”角色的赫鲁晓夫更不可能得到权力的垂青。
以往斯大林在世、每次在他的郊外别墅里召开高层密会时,身材矮小的赫鲁晓夫都是众高官取乐的对象。
往往斯大林和贝利亚一声令下,作为“Secretary of the Secretariat”这样一个略显闲职人员的他,就会在聚会上大跳乌克兰风情舞“戈帕克”、逗大家开心。
然而历史并不随着想象而走。
斯大林逝世后,并不处于第一梯队的赫鲁晓夫,针对有成为“第二个斯大林”之势的贝利亚其“威怒吓众”的劣势,审时度势地联合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在1953年6月弄掉了贝利亚,并在平衡捭阖中取得了众人“妥协下的结果”:自己站上了最高权位。
2
夺权后,便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经济、特别是农业的改革,是赫鲁晓夫的标志性成就。
从1954-1956年,赫鲁晓夫把近15000个企业由中央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杀出一条血路来。
同样是在1954年的2月,赫鲁晓夫在西伯利亚画了一个圈,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
而玉米种植更是独具个人特色,他要求到1960年全苏玉米种植扩大至2800万公顷。
文化方面,赫鲁晓夫下令艺术领域“解冻”,直接苏联导致伤痕文学大肆泛滥。
如弗拉基米尔·杜金采夫于195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单单是为了面包》,还有1962年Solzhenitsyn(这家伙中文译名貌似是敏感词…)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更是得到了赫鲁晓夫的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