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主义到民族主义:抗美援朝影片的三层境界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票房已突破34亿,预计票房将突破50亿;而即便是因为价值观严重错位而被广泛诟病的电影《金刚川》,依然获得超过10亿的票房。
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民族主义高涨的当下,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影片在近两年势必会成为影视公司吸金的重点对象。
从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不能拍、拍了被雪藏,再到如今的争相拍摄,这样的变化反映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格局以及中美关系亲密度的变迁;而从《金刚川》的“歪屁股”到《长津湖》的“坐正”,则反映了影视界整顿的效果以及对逆向种族主义的纠偏,《长津湖》的“进步”恰恰是相对《金刚川》和《集结号》而言的。
2018年,作为计划经济遗产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被裁撤后,市场配置资源在影视行业同样稳稳地占据了主流。资本是否去拍摄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不是无产者能决定的;但我们至少应该有权利来评价此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好”与“坏”。
这里所说的“好”与“坏”不仅仅要看影片的“艺术性”,更要看价值观层面。从这一点出发,毛泽东时代的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评价抗美援朝影片的“样本”。
关于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历史回顾见本文最后笔者整理的材料。
第一层境界:国际主义
《奇袭白虎团》的一开场就是中朝两国战士在《国际歌》的背景乐中携手出场,紧接着出场就是朝鲜的人民。
国际主义的色彩在《奇袭白虎团》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例如,第5场“宣誓出发”中的誓词:“我们坚决以实际行动保卫社会主义东方前哨!”
当然,国际主义在《奇袭白虎团》中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艺术的手段真实地展现了中朝两国无产阶级的休戚与共和血肉联系。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殊死较量的最前线战场,朝鲜在当时无疑就是社会主义的东方前哨!回顾历史,毫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败不仅决定了朝鲜人民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正如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写道的,抗美援朝战争首先是一场阶级革命战争,是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工农群众,联合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朝鲜人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性的阶级战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这样的觉悟能够成为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觉悟,当然离不开过去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过程中毛主席对人民军队的孜孜不倦的教导。
对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毛主席曾经解释说:
“把国际主义跟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你如果不提‘保家卫国’,他也不赞成啊。他说,只为了朝鲜人,不为中国人还行啊?所以我说,是为了保家卫国嘛,就是你要保家,你要卫国,要到那个地方去保、那个地方去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