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视界:从另一个角度来聊聊房地产未来的发展
当你跳开一城一地的约束,你会发现,住房矛盾最集中的地方,也就中国少数热点城市。
引发最多焦虑的几个一线城市的一波房地产价格暴涨,其实时间线跟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巨头们的发展脉络出奇一致的相似。
在抱怨之前,能不能先看看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发达的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对资源极度集权中心化的工具。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十八线乡镇的农民,可能在十几年以前,只要你安心在家务农,你的生产消费,一切由此产生的GDP,是按照传统的中国行政组织模式层层分配的。
比如你买了一包方便面,这包面是不可能直接由生产方送到你手上的,中间要经过各级代理商,一层层分派到你手中,在完成一次消费以后,所有的中间换节都获利了,这部分利润当然通过各种方式留在所在地。
但是便捷的网络出现了,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在淘宝出现之前,杭州有那么多网红云集吗?
为啥从前在西安开实体店开得好好的薇娅,最后就跑到杭州开起了直播间?
老百姓的消费和需求当然是增长的,但你问下,这些所谓的头部们,吸纳财富的力量又是普通人的多少倍?
当平台形成一种趋势以后,哪怕是一个十八线小村子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的向平台们贡献收入。
即便你保守,坚持在本地购物,但现在无线支付很方便啊,扫码叮咚一下,体现是要手续费的,那么无论远隔千山万水,总有收入被那些中心地方给吸收了。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平台经济密集的城市产生一种非常规的虹吸效应。
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能在网络上看到好多人写回家乡的见闻,总之小城镇越来越萧条了。
所以明明GDP在持续增长,为啥小城镇却在持续失血呢?
再拿一个某滴来举例。
本来小城镇里有一些黑车和一些正规出租车,有了某滴以后,这些原本的黑车成了滴滴司机了,每个司机的收入里,照例往千里之外的杭州总部缴纳20%-30%的份子钱,那么本地存留不就少了?
因为大量黑车成滴滴了,正规的出租车生意自然就下滑了,本来卖得很好的出租车牌照也就卖不出价格了,这就导致一条线上的集体萧条。
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本地其他行业,彼此互相纠葛着集体失血。
算了,我还是不去举淘宝的例子吧,工商业的税收下滑,本地做生意变得不赚钱,财源没了,开支还在,可不就更依赖土地财政?
再看那些被平台供养的大城市里,其实也一样很多问题。
我做了很多年的地产,以前的地产主要还是本地需求在支持。
但从平台经济火爆以后,平台自动会去从全国体系里去掐尖,这些尖尖们自然也只会去那些更容易对接平台资源的头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