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国列宁“按劳分配”的批判

2021-03-27 2638 4
作者: 湖南 雷建炎 来源: 红歌会网

  1917年,俄国民粹主义者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首次打出“按劳分配”旗号:

  “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

  列宁提出“按劳分配”后,立刻成了套在中国专家、学者头上的紧箍咒。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学术研讨中,众多专家、学者不是研究如何实行共产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而是画地为牢,围绕分配高谈阔论。他们对什么是“按劳分配”争论不休,但无人敢否定“按劳分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先看看现在中国如何“按劳分配”。

  每年春节过后,湖南、贵州、四川等地许多农民离乡背井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寻找工作。他们身强体壮,又肯吃苦耐劳。许多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们干得十分卖力。可是,“按劳分配”并没有青睐他们,多劳并未多得。

  2003年8月26日,《当代法制报》以《南京百万民工活得好辛苦》为题报道“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说: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交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费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

  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工人、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也是劳动时间最长、劳动强度最大的群体。社会的一切财富都离不开他们勤劳的双手。没有他们辛勤劳动,我们不可能安心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国宪法第一条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现在中国工人、农民皆成了“弱势群体”,成了“贫困”的代名词。工农子女也面临着无钱上学读书的困扰。

  2002年3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

  “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贫困大学生有近百万人,其中特困生占30%。5年后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

  在北京、上海、陕西等地采访,我们发现贫困生的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来自城市贫困生家庭的学生增多。这些贫困生的父母大都是下岗职工。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处田晓阳老师告诉记者,该校贫困生中,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贫困生各占一半。”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