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与唯物论
辩证法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以先置普遍性原则去统一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实体性哲学,其辩证法直观地处理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例如,甲是乙的对立面,甲转化到乙,辩证意味着二者视角的转换。黑格尔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以思维去克服对立,达到统一。
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思维是自然对立物的抽象,此‘实体’为虚,不能成为物质实存。黑格尔却用思维代替实存。二、思维不是人类起点,起点是劳动创造。三、自然与社会是两个运动范畴,自然是物质普遍规律运动,社会是物质特殊运动。
劳动与思维结合,改变自然物质创造出社会生活物质。社会物质不是思维衍生物,而是与感性物质劳动结合的共生物。物质劳动不但是思维的生成器,思维升华为精神的加速器,还是人类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活动。
黑格尔以思维一元性推理,把人立体多层面生活搞成片面解析,历史成为脱离感性物质活动的精神实践。黑格尔辩证法是在认知论狭隘层面形成,带有先天弊端,只能是低层次的AB相互转化,机械的转换视角,无法抓住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思辨方式,不能给予科学助力。
自然与社会
人必须结成一定的群体关系才能改变自然物质成为生活需要。群体关系是社会关系,社会即联结起来的个人,人的复数。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面对自然,创造自己的生活。考察人存继的必须活动,百万年来人类历史及文明社会后各个社会形态一致:劳动创造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用‘劳动创造’来表述人的本体运动,思维意识来自该运动。
16世纪到17世纪初,笛卡尔《谈谈方法》的第四部分提到:“我想,所以我是”。阐述了‘思维与存在’问题。【原来译成:‘我思故我在’。】此后一直没有正确答案,并且把思维与存在对立,由此形成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唯’,对与错,二取一。这不但是中国传统思维,也是欧洲古典哲学思维。人类思维的偏颇自马克思才得以纠正,二选一的任何选项都是错误的,因为二者没有直接关系。思维是劳动创造的产物,因而引起遗传基因变化,而且是缓慢的,过程约在两百万年时间。
黑格尔,想填平思维与存在的鸿沟,采用了思维统一对象的建构。康德哲学基于自然科学,认为人类价值与自然科学认知存在矛盾,认知与存在有不一致。康德像笛卡尔一样提出问题,德国哲学家无解。黑格尔试图从认知论上解开康德、笛卡尔谜题,让思维与对象形成直线联系。他只是以当下截止的思维剖面,考察对象问题:错过了人类存继的物质劳动,人类历史就剩下了思维活动。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及其教徒:劳动的唯一形式就是思维,他们没有历史,是飘在天上的哲学。把抽象思维赋予自然和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假装自然规律,充当起造物主的角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