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从反智教师的精日情节说起
2021年12月14日——国家公祭日第二天,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已被开除)居然在课堂上对学生大发厥词、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的人数等等,表现出反智精日的卑劣情结。无独有偶,近年来全国一些高校先后出现这类反智精日分子,为日本侵略者洗刷战争历史…
图中的素质应为数字
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宋某居然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的硕士,而此前,同样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的博士冯齐海在社交媒体上辱骂同胞,公然为日本侵略者唱赞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极少数反智精日分子为什么会如此奇葩?
无意间,笔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似乎可以解答这一切:
《一个留美博士的比较:国内教授在应酬,国外教授在学习》——美国海归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开彬撰文比较了中美博士(硕士)培养方式:
国内很多学校的博士培养是3学年制,只需要上一年的课程,其中政治课和英语课各2个学分,就占了三分之一的学分要求,再修8个学分也就是4门专业课,就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了,可以开始做资格论文了,这样做出来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而且这些专业课程通常是每两周才上一次课,有的课程甚至一个月才上一次,加上课程内容落伍,阅读量和深度都不够,这种博士课程体系不够深入,与美国的博士培养要求相去甚远。
如果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读过硕士和博士就会发现,别说博士课程,就是绝大多数硕士课程,也比国内的博士课程阅读量还要大很多,授课教授也更投入。
比如我在美国读硕士时,每门课程每周的阅读量都是几百页的材料,而且每周都必须针对阅读材料写一篇阅读反思,上课前交给老师,不阅读是写不出反思的。期末前两个月就得开始准备课程期末论文,学期结束时必须提交,不像国内可以拖到下一个学期才交。
美国的硕博学生课程标配,每学期修3门课(各3个学分),这就满负荷经常熬夜到凌晨了,我曾经尝试过一学期修4门课,结果发现阅读材料根本就读不完。
国内的硕博学生,通常一个学期修5-6门课,而且看起来时间都还比较充裕,其深度可想而知。
徐开彬教授还披露,美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4到6年毕业的占绝大多数,3年能毕业的非常罕见,一般是个别国际学生出于家庭原因需要早点毕业回国,但会留下缺憾。由于国内的博士生(硕士同样甚至更短——笔者注)学制普遍只有3年,课程只有1年,而且课程的深度和阅读量都非常不够,以这种学术基础就开始匆匆忙忙去写2篇资格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