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演变

2021-12-19 2942 0
作者: 刘燕军 来源: 文科学长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曾与"反对美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腐朽统治"和"中日友好"等现实政治相连接。在此过程中,因被误用而扭曲变形,其丰富鲜活的历史内涵被渐渐遗忘,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的色彩越来越明显。8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社会不断有人否定侵略历史,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历史认识的一个象征,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如何借鉴以往的经验,克服概念化、空洞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五十年代:“把日本军国主义与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历史遗产的南京大屠杀,其基本史实为中共所继承。与此同时,在新的社会框架内,随着政治热点的不断转换,被重新加以整合与诠释,赋予了新的内涵。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动员民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全国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教育运动。开展历史教育,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是宣传教育运动的重要环节。在建国初期的中国民众心目中,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血史",而日本的侵略又在中国民众的心理上留下了最深的伤痕。相对来说,当时不少人存在"对日本恨,对美帝不恨"的思想。

  为广泛地发动群众,克服"畏美"、"崇美"、"亲美"的思想,培养"仇美"、"鄙美"的心态,中国政府有意识地把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引向对美国的仇恨。1951年初,中国政府以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签订片面的《旧金山和约》以及重新武装日本为切入点,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抗议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控诉运动,对民众的心理产生了强烈震撼。在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抗议声浪中,南京大屠杀作为全国宣传的重点。

微信图片_20211219035852.jpg

  但是,所有的宣传活动均沿着这样的路径:从控诉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开始,联系控诉美帝及反革命分子的罪恶,引导民众逐步认识到"美、蒋、日、特务是一家"。在这样的宣传思路指导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被曲解了。西方人士组织的难民区被描绘成日美"忠诚合作的产物",是"受难的难民区"。在难民区内,"美国鬼子点名,日本鬼子执行"。

  期间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日工作,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提出了"把日本军国主义与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争取日本人民,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构想。1954年12月1日,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指出:"现在日本的地位也起了变化,变成半被占领国了,处于困难的境地","日本民族受到压迫",因此,"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也不那么恨了,而是采取友好态度"。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