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里的“吹哨”事件以及对“精日”女讲师的诛心

2021-12-19 1094 2
作者: 兔主席 来源: 兔主席

1.jpg

  这两天,上海震旦技术学院宋姓女讲师因为南京大屠杀言论被解职的事,引起了关注。

  今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群上发现舆论很有趣:有的人认为女讲师被冤枉了,没有考虑其上下文,视频不完整,她之前说了一些其他的铺垫的话,所以属于断章取义;还有的人认为学生传播视频属于侵犯和告密。

  我在群里朋友圈看到若干言论的转发。

  我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目录:

  1、政治正确的铺垫不能给言论免责

  2、“南京大屠杀否定者”

  3、诱导性和误导性

  4、无知之下导致的错误前提:有名有姓才能作为屠杀的死者基数

  5、历史虚无主义与“自我仇恨的中国人”(Self-hating Chinese)

  6、诛心:宋姓女讲师的价值观和心理?

  7、这类话题能否在西方课堂里讨论?前提是什么?

  8、对这件课堂事件的处理——“告密学生”其实是“吹哨人”

  正文

  1、政治正确的铺垫不能给言论免责

  这位女讲师前面可能说了许多铺垫的话,其实属于“qualification”、“免责条款”一类的东西。譬如说:“我首先声明啊,我是爱国者”;“日本人在抗日战争时的行为是反人类的”;“我爷爷一辈的亲戚在抗日战争里也受害了,我们家族都恨日本人”……这些都属于典型的铺垫的话,说这种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立场是正确的,我们是站在一起的,我有发言的资格;我也没别的意思,我就是点评这个具体的事件而已。一般来说,在围绕敏感话题进行有争议的发言时,发言人会有意识或下意识的说这些话。未来如果遇到麻烦,这些话可以被用作某种“防御”或“开脱”。对方如果指责你的言论不正确,你就可以反过来说对方是断章取义。

  2、“南京大屠杀否定者”

  在五分钟的视频里,这位女讲师触及到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但她讲了半天,只有一个论调和话题,就是质疑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她的目的就是通过质疑死亡人数,削弱或颠覆整个官方叙事。她的逻辑其实只有一条,就是30万人不是“有名有姓”的。她呈现完全是一面性的,一边倒的、主观的观点。有些用语是非常夸张的,譬如说30万人只是“历史小说”里的概述。小说就是“fiction”,就是虚构的意思。听到这个用语,再看她表达观点的方式,足可以给她定性:她属于南京大屠杀否定者(denier)——这里,我们可以遵循欧洲对“犹太人大屠杀否定者/否定行为”(Holocaust Denial)的定义:采用各种手段去论证说犹太人大屠杀的实际情况与人们所理解的官方叙事不符——只要这样,就属于犹太人大屠杀否定者。所以这位女讲师肯定属于南京大屠杀否定者。笔者以为,这种观点,也是政治和价值观驱动的。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