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讲:黑龙江这就是个决策笑话


  黑龙江省政府官网撤下:

  “省住建厅部署全力冲刺房地产业增长工作”一文。

  上述文章称,黑龙江省住建厅召开全省房地产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研究部署年底前房地产业增长工作。

  会议要求:

  一是要多措并举促销。要在满足本地居民购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方面想办法、促销售、见实效,积极组织协会、商会服务房企,为房企搭建平台,开展“线上”、“域内外”商品房促销活动。

  二是要落实优惠政策。要落实各类购房补贴优惠政策,有效激发群众购房需求,释放消费潜能。

  三是要积极引导市场预期。要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房地产消费意愿,提振市场信心。

  实事求是讲:这就是个决策笑话。

  这个决策,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主要矛盾:供济冲击和内需收缩,尤其是内需收缩到什么程度了缺乏基本判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解读?见妖刀《内外循环: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的真相是啥?》一文,吃透经济真相。

  因为脑子糊涂,所以就出了昏招,遗笑大方。

  没有直接写《部署全力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

  ——吃相已经很好了。

  上述文章才挂出来一天,就又默默的被撤下了。

  看来是挨批了,或者是舆论压力太大了。

  所以一天就下架了。

  一个事实:地方财政财源匮乏。

  这个会议透露了一个事实,地方财政玩不下去了。

  已经没人接盘了,开开心心的卖地卖了这么些年,突然卖不动了。才发现除了卖地没得其他可持续收入,而且以前能创造税收的企业也因为房地产行业死的死,没的没。

  临近年关,许多地方疯狂罚款,把企业家们叫一堆儿叫捐款,想方设法创收。无非就是兜里的钱不够了。

  可是这才仅仅是开始啊。

  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前些年上面放弃了实业兴邦的路线,而是选择了赚快钱,就应该想到今天会遇到的局面,盲目基建埋下的恶果已经在逐渐显现。

  可是已成定势,又没有戳破泡沫的勇气。

  就拖吧一直拖下去,直到拖不下去那天。

  历史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的。

  软着陆?时间换空间?纯属估计不足,实力不够。

  一个预判:楼市大烟花是唯一的归宿。

  关于人口、经济与楼市库存。

  以哈尔滨这个省会城市为例,近年来的户籍人口数量可以说是逐年下降,2016年-2020年,该市在当年年末的户籍总人口分别是962.1万、955万、951.5万、951.3万和948.5万。而当我们聚焦2020年人口数据时,可以发现,哈尔滨全市的出生人口为4.5万人,死亡人口为5.8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

  在其2017年入行时,哈尔滨市大概有6、7万的库存,而如今,市区有近11万套房等待销售。

  即便是新房,市区内也有数十个楼盘等待挑选。

  黑龙江现在人口流出和老龄化严重,不只是黑龙江,甚至东三省的人口,都是是净流出状态。没有了人口的支撑,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就是釜底抽薪,空谈冲刺房地产增长,有点天方夜谭了。

  哈尔滨现存的新房,在不建新房的情况下,够卖3年。

  2021年哈尔滨遭遇了太多疫情封城,一封城普通人就没有收入。没铁饭碗的年轻人都想去南方发展。

  未来几年房子更难卖。

  据说今年10月份新房销量不足3352套,这可是人口千万的城市呀。

  一个真相:产业经济后继乏力。

  产业经济方面,一个较为完整的解读:

  以传统重工业为支柱产业,资源型城市为主的经济结构,其人口、产业等自成一体、房地产市场都相对封闭,在产业调整却还未完善,所以可以看到,大量人口与资金外流,很多人也对东北的投资不看好,戏称为投资不过山海关。

  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属于东北的就占到了20个,资源消耗殆尽后,城市与产业的转型发展成了一个难题。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

  「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3.7%」。

  问题在于:和去年疫情玩同比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的是11月的单月数据:只有3.9%,环比跌了1%。

  另外,扣除物价因素,只有0.5%。

  这个速度:是不断刷新低的,已经远远低于同期GDP增速。

  另外,有意义的是,两年的消费增速4.4%,同样落后于GDP增速。要知道,消费在5年前,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了。

  五个馒头,白岩松就吃了四个半。大家都没钱了。

  毕竟可支配收入也低于GDP增速了。

  一个难题:经济结构性扭曲。

  中国的经济最大的问题叫做结构性扭曲。

  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

  从起点看源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从公司制度的角度叫做分公司变成子公司(自负盈亏)。

  在分税制残酷的利益切割下,中央财政实现了长期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中央财政的支出需求。但是,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始终无法通过正常的赋税予以实现。

  于是,形成了奇异的中国式地方财政收入奇观:

  地方债+卖地收入。

  形成了事实上的二元财政。

  搞地方债和卖地创收不可持续,必然留下巨大的社会隐患。

  从战略地图两条路线(价值成长和规模效益)看,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是典型的"规模效益"路线,不可持续。而央行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事实上的负利率,也是不可持续(你总不能老印钱吧)。

  简单说,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规模效益路线),象黑洞一样长期抽水,社会有限资源房地产化。

  经济结构性扭曲结果:

  一是居民储蓄连续15年零增长,房地产使少数人获利,多数人买单。形成了扭曲到无以复加的社会分配结构,加剧了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制造业(价值成长路线)本来较为紧缺的资金、土地等资源更为稀缺,房地产经济对制造业的挤出不言而喻,大萧条必不可免。

  三是信仰危机。40年前,中国从上到下都信仰,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成为一个世界上民族之林之一。房地产经济这种扭曲的经济现象摧毁了人们的传统"勤劳致富"的致富信仰。央行事实上的负利率货币政策又催生了高利贷、P2P等泡沫经济。

  中国道德指数,按国际马里克期指数来衡量,1978年为9999,2008年为0.98,社会主义道德指数下降了10203倍(百度公开数据)。2007年P2P网贷进入中国,2012年火起来,到2019年频频爆雷,许多人被骗的血本无归,社会道德指数从2008年再次跌到了谷底。

  经济结构极度扭曲,导致社会收支结构失去平衡,进而破坏了一些产业的正常发展,产业危机通过金融紧缩快速蔓延,形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全面危机。全面危机必然进一步刺激金融紧缩,资本迅速从各个产业退出,导致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于是,大萧条就出现了。

  大萧条的出现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大萧条是对经济畸形发展的必然修正。

  全球躁动过程中,我们异常地宁静。

  我们的宁静:

  是我们已经反思或行动,还是我们集体迷醉和麻木了?

  简单说,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度扭曲问题是规模效益路线挤出了价值成长路线。

  而根子在于财政结构极度扭曲。

  真正的宏观调控,必然是基于财政结构调整的根本性变革。财政不改革,所谓的宏观调控不是空调就调空,全部都是"症状解”而非"根本解“。

  现在国税地税合并,不知道是否是财政改革的起点。

  一个伦理:先有生活,才会有生育。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生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产物。

  现实是,生活在不断受到挤压,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人们的心思越来越不在生活上,甚至人们已经越来越顾不上生活,生活已经成为疲于奔命的同义语。

  试问,没有生活,哪来的生育?

  换句话说,没有生活的意义,哪有生育的意义?

  节奏太快,压力太大,房价太高,上升太难……

  这仿佛是这一代年轻人无法逃脱的事实。

  有人说,这些问题都是时代发展的阵痛。

  不幸的是,阵痛正好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奋斗的路,不仅险阻,而且漫长。要说不累,太假。

  中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如果你的眼前漆黑一片,那就把一个人过得像一支队伍。

  无论如何,面对困难,从上到下,我们都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才有出路!

  一部历史:有没有希望找出一条新路?

  有没有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了。

  当时,教员大口地吸着烟。

  然后斩钉截铁地说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每一次读到教员这一论断:我都会热泪盈眶!

  是的:每一次都热泪盈眶!

  【文/妖刀明月,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妖刀明月”,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