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孩母亲事件”的4次矛盾通告, 凸显一个更吊诡的矛盾
【导读】近日,备受关注、疑点重重的八孩母亲事件有了初步结果。除了事件本身令人揪心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前后4次发布的通报矛盾重重,不仅没有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反而激起更多社会质疑,最终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本文指出: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多元、主体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塑造政府公信力,无疑充满挑战性。新媒体众声涌现,意味着政府行为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为探究自媒体时代的公信力问题,作者提出透明性、回应性与政府公关行为的三大假设。在分析近百起网络舆情事件之后,作者得出结论:信息的及时公开与透明、对舆情的有效回应才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因素,而所谓的公关行为,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并不明显。
一个吊诡的矛盾是:在网络“围观”成为常态,且不断塑造舆论主体的情况下,群众的批评能力在不断提高;然而,很多地方官员依然更关注自己周围的政治而不关注社会发展的政治,他们维护政府公信力的主观意愿并不强,摆脱舆论关注、上级追责及法律惩罚可能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作者指出,“对上不对下”的传统行政思维以及与之相伴的行政能力,亟待革新;地方政府也应该摒弃“涉险过关”的心理,真正做到开诚布公与及时回应,如此才能纾解舆论压力,并塑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
本文原载《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原题为《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文章仅代表作者点,供诸君思考。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
——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
“公信力”何以成为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都显示,世界各国政府公信力普遍存在下降的趋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民主还是非民主国家。中国政府目前存在公信力问题吗?要客观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不少研究指出,中国的政治信任如同中国的社会关系一样存在着“差序格局”。如果这里的政府泛指中央政府,那么根据实证研究的发现,公信力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能不算严重。但如果这里的政府是指地方政府或者某一政府部门,那么说目前的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似乎并非危言耸听。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
(“丰县生育八害女子”第1次通报与第4次通报内容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