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忽视的农村阶层分化

2022-02-26 4117 1
作者: 杨华 杨姿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语

  “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上层农民规模大”和“富人在村”是东部地区农村阶层分化的四个基本特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塑了东部地区农村阶层分化、阶层关系和乡村治理的诸多独特现象,如:“阶层怨恨”“富人治村”和上层农民总体性占有资源等。

  本文从“阶层”角度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农村社会分化特点,我们希望未来能从生产关系出发对中国农村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杨华、杨姿(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编辑|六书

  后台编辑|荆吉

  

  引 言

  农民分化是村庄里的分化,它与市民分化有差异。城市是陌生人社会,而村庄是熟人社会(贺雪峰,2016)。陌生人的分化是相互匿名和不可见的,个体在社会关系和价值上可以逃离自己的阶层位置;而熟人社会中交往是面对面的,分化是看得见的,农民无法逃逸自身的社会关系和阶层位置。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下文简称“东部农村”),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大部分农民从农业领域分离出来,到非农领域就业,一部分农民通过在工商领域自主创业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富人。经济上的分化使得原先均质化、相差无几的农民被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相较于中西部农村经济分化不大、社会分层不显著,东部农村已经有了明显的阶层分化,阶层意识逐渐显性化,并开始出现较突出的阶层隔阂和区隔现象。据调查,东部农村的阶层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除此之外,它还有“高度分化”、“富人在村”“上层农民规模大”三个典型特点,村庄诸多政治和经济社会现象都与这些特点相关。

  

  村庄里的分化:

  信息对称、互动在场与价值共享

  城市里的分化是通过数据统计得来的,研究者除了数据,很难看到具象的阶层结构和阶层互动(李璐璐,2005)。由于村庄的熟人社会特性,农民分化具有可视性。对于农民来说,村庄熟人社会有如下特征:

  其一是信息的对称性。村庄是狭小的空间,农户之间是透明的,彼此知根知底。那么,农民因为清楚自己和其他农户的情况,就会在比较和竞争中对自身进行阶层定位,确认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

  其二是互动的在场性。城市社会阶层的互动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因而必定是抽象的和匿名的,人们可以逃逸这种互动。但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互动是在场的。这个特性源于村庄内部交往距离短小和信息的对称性。

  其三是价值的共享性。城市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人们可以归属不同的价值体系而在其中获得价值感。如果有人在某种价值体系中无法实现自我,他们便可投到其他更容易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系之中。但农村的价值体系却是村庄共享的,某一套价值体系会成为笼罩性的力量而为多数村民所认可,村庄中不可能存在两套或多套对抗性的价值体系。人们只有达到了某套价值体系的标准,才能在村庄中获得面子、荣耀和承认。而且只有强势群体的价值目标才可能成为村庄共享的价值目标。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这些问题不解决,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