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为了让人多生娃,本届代表们拼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才济济,汇聚一堂。盛大的“两会”隆重召开,全国人民的代表共商国是,各个行业和阶层的精英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
今年“两会”,想办法让人多生娃成了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不少提案让人“眼前一亮”。
代表们有建议第三孩高考可加10-20分的,
有建议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的,
有建议让全职太太、全职先生成合法职业的,
有建议允许30岁以上单身女性生育一胎的,
有建议鼓励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的,
有建议产假从98天延长到至少18周、男性护理假至少3个月的,
有建议放开单身女性冻卵限制、认可非婚生育孩子的,
还有建议用调节税收的手段来鼓励生育的……
真可谓面面俱到,令人眼花缭乱。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有些建议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从1980年开始,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一孩政策口号言犹在耳,例如“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一人结扎,全村光荣”等等。
去年的人口净增长只有48万,可以说完美达到了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住了人口数量,十几亿人数十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按理说是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为什么还像当年担心人口大爆炸那样如临大敌了呢?这还真是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啊。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近几十年来我国主要靠“人口红利”也就是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亿万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家乡和沿海城市的大工厂和小作坊,日复一日地为世界各地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工业用品。
因为他们是廉价劳动力,年复一年的劳动还是两手空空,勤劳的他们没有致富,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还有不少人付出了工伤工亡的代价,例如600万的尘肺病工友。
这样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两班倒的工作制度只有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才扛得住,风雨无阻的外卖和快递行业更是年轻人的天下。由于劳动者整体的弱势,996工作制大行其道,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无产者们也不得不冒着猝死的风险加班,而且还得面临35岁被淘汰的潜规则。
和企业家们相比,出力多获利少是各行业打工人的普遍遭遇,再加上收入低消费高导致年轻人生存压力巨大。与其在不断内卷中毁灭,还不如甩开包袱躺平享受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生育率低就毫不奇怪了。自己吃饭都成问题,如何养育下一代呢?
中国人养娃到底有多难呢?
任泽平等人的研究成果《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生不起”是人们不愿生娃的主要原因。原国家卫计委在 2017 年进行的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太大”、“没人带孩子”,分别占77.4%、45.6%和33.2%。
据测算,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48.5万元;
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62.7 万元。
看了这组数据后,我突然明白有钱人家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了。常言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如果能有谷爱凌那样的教育投入,小镇做题家们的表现绝对不会差。
中国孩子(0-18岁)的养育成本是人均GDP 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
什么叫做养不起?这就是!
多少父母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就是为了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在他们五六十岁的时候,还得操心孩子的工作、住房和婚姻问题,真的是受了一辈子苦。
如此大的经济压力,想结婚生一胎都压力山大,又何谈三胎呢?
犹记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国家还给发放生活津贴,毕业了包分配,直到90年代末,还可以分到福利房。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福利的尾巴,现在的生育成本绝大部分由家庭负担。虽然要向制造强国转变,但吃人口红利的经济模式还在持续。
如此这般,对多数人来说,要生娃就得背负一座大山,可是有些建议只是掸掉几粒灰尘。而且也只是建议,现在真正落实真金白银补贴生育的只有部分地方政府,但扶持力度也极其有限。
如果吃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不改变,又缺乏福利保障,杯水车薪的补贴,能让人们多生娃吗?
【文/红色卫士,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鹿林外史”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