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花”到“咖啡”再到“音乐”,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最近全网都知道了,某不可言说之地此前鼓吹的“精准防控”,最精准的大约有两个,一是形象营销,二是评论区。

  这种形象的营销,在此前有高风险地区“精准”到一个20平的蛋糕店,及烟火中的迪士尼测完核酸就放人。

  这一次,是从最初“临时意起”的封控与解封中“我要买咖啡呀”登上热搜第一名,端着一杯红酒优雅地奔赴核酸现场开始的。

  这种风范颇有后来几天,吴不封女士在发布会上说的“世界的XX”那股味道。

  本来嘛,只要数据不爆,凭着某地强大的传媒能力,这必然又是一次类似“迪士尼烟花”那样的精准营销。

  可惜的是,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在张不粥先生强调形成拐点的条件已经具备、指数上升的趋势已经被打断的当口,确诊病患的数据毫不听话地以指数形式到来。

  伴随数字节节攀升的,是接连爆出来的数家医院发生院感,一线护士对院方强烈不满、慢性病/癌症/孕产妇/急症人群就医难、封控区群众吃饭难……

  然后是,从武汉时期初步形成,河南水灾时期基本成熟的在线求助通道诡异地迟迟建立不起来。

  令人诧异的是,前有发生护士营啸的六院一篇保卫洋大人的“丁丁保卫战”火爆出圈,后有某师贴心地为留学生举行了聚集性的生日聚会,然后该校被封控的学生发现旺旺捐赠的物资他们毛都没见到一根却出现在了生日聚会上。

  同样诡异的是,当地堪称战斗力强悍的媒体,在此前包括武汉、天津、西安等城市出现yi情时,针对各种问题的那份刨根究底、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出谋划策统统不见了,留下的是一片沉默。

  这种沉默,甚至连各地的驰援都难见踪影。各地什么时候派出了多少医护,各地捐赠或驰援了什么物资,几乎只能在各地本地的媒体中去找。

  同样的,当地群众互帮互助、自救救人的暖心故事,善于发掘靓点的媒体,这一次也失明了。

  相反,当地在正式非正式渠道中流传的是,大号流感+居家隔离的组合“药方”。加强版则是这两者加上辉瑞的mRNA疫苗和小分子阻断药(被他们吹为特效药)。

  张不粥先生的日拱一卒,直到某天已达完全开放,属实被它们玩得明明白白的。

  另一方面是,阳性码不变色,仅疾控电话通知到个人,有的地方,连居委都得不到通知,自然也无法做出针对性的防控安排;阳性转运不及时,有的不光全家皆阳,还传到了楼上楼下;物资入户的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吃饭难更成了心头大患,高价倒卖物资在某些区域已经蔚然成风,人们不禁调侃现在只能靠“团长”给续命了,这里的“团长”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无奈自救的志愿者罢了。

  相比最近的羊城,只能说,某地最初压根就没有事态严重后怎么办的预案和演练;哪怕到了三月中下旬,依然没有往最坏方面未雨绸缪的打算;甚至到了决定全城处于静态时,依然没有一个基本的应对,之后的补救也显得那么的疲软和迟缓——这或许才导致了群众极为不满,基层疲于奔命。

  当然,这些媒体或媒体人里头当然少不了狗鼻子比谁都灵的老胡。

  是的,老胡虽然在千里之外,但这一次也没有闲着,一番2020年三四月间激烈的措辞要求集中隔离,老胡这一次连发多篇文章,反复强调共存论声音的重要性,反复强调居家隔离尝试的重要性。

  同样重要的是,老胡果然拿着某地死亡和重症极少来说事了,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佐证他们今天的奥密克戎已经不是昨天的德尔塔更不是武汉流行的那支毒株,差不多该放开了的判断。

  在昨天的文章中,老胡还以“那座城市根本就不是为‘全域静态管理’设计的”来为其辩护,问题是又有哪一座城市是“为‘全域静态管理’设计的”?由此老胡把当地由于“动态清零”不坚决、预案和准备不足,干部下沉基层不力等导致的问题,称为是“难免出一些具体疏漏”。

  然后,他强调,应该多给一些“精神鼓励”,甚至将这种精神鼓舞成为"城市的主旋律"。

  真是心有灵犀。

  老胡在东南的”同事”们正是这么想的。

  某报前两天搞了个方舱里的小提琴“女神”。

  没料想,这都能翻车。

  可能这位女孩子一家接受了“大号流感+居家隔离”的设定,或是接受了知名编剧六六的方舱就是集中营的设定,拒绝出门到方舱,然后僵持很久才妥协,结果摇身一变就成了“榜样”?

  然后当地又搞了一个“用音乐声援XX”的话题。

  的确,音乐中藏着振奋人心的力量。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民族危亡时刻,聂耳和冼星海谱曲的歌曲,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仁人志士。也因此,他们不朽。

  然而,这一次,又翻车了。

  不满对当地群众而言,有四个:一是音乐管饱吗?吃饭问题确实有办法了吗,能做到有效保障吗?二是,迄今为止还陆续出现的各种求助,真的得到解决了吗?又如何减少或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三是,社会面传播被阻断了吗?何日能回归正常?四是,措施有没有逻辑性和延续性,能不能让人有安全感和安定性?

  对于外地群众而言,或许只有一个,能否管好外溢的病例?

  否则,这个时候,不解决问题的“唱歌”,说句不好听的,类似于台湾的用爱发电,也类似于US一地无主的国旗。

  这种作秀式的营销,除了树立“形象”、自我感动外,只会惹人厌烦。

  这味还是那个味,和“烟花”、“咖啡”、“红酒”如出一辙。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媒体,究竟是为谁服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文/风雷,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准风月谈续集”,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