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在“掏空”中国耕地?

2022-07-04 2163 0
作者: 酷玩实验室 来源: 酷玩实验室公众号

  “去年那么大的水灾,快穿棉袄时才种上麦子。”

  正如河南省浚县傅庄村种粮大户傅太华所说,去年一场秋汛,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夏粮播种被迫推迟了15天。

  农业生产环环相扣,耽误一天就可能耽误一季。这也就导致去年的小麦苗情出现近10年最差状况。

  因此,从去年播种开始,2022年中国夏粮就成为广大农民、各地政府,甚至国际粮商共同的“心事”。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今年小麦竟然“有亩产1300斤、1400斤,甚至1500斤的好收成”。

  2022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在全球粮食紧张的2022年,夏粮保住了,悬在全国群众心中的石头也算放下了。

  不过熬过去了天灾,农田更大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人祸”。

  有人在这场洪涝后发现,城市里的大水没几天就退了,但农田却迟迟不见好转,为什么一场汛情对农业区的影响会这么大呢?

  鹤壁浚县白寺坡蓄滞洪区内被水淹没的农田

  关于这个问题,部分专家将责任指向一个群体——农民。

  有专家认为,是因为农民滥砍乱伐,导致具有拦洪和蓄水功能的林地越来越少,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

  还有人表示,这是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所致。

  原本这些在洪涝灾害来临时充当“吸水海绵”的林地,充当“蓄水池”的湖泊,被农民破坏了,洪水来了之后,农田的泄洪就成了大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专家表示,这其实就是农民长年来焚烧秸秆、化肥滥用所造成的后果。

  这些行为在农村非常普遍,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日积月累下来,却严重损害了耕地,加重了土壤板结。

  板结的土壤,水分下渗率大大降低。水从土里渗不下去,自然就积在田里。

  那么,农民到底应不应该为汛情“背锅”呢?

  01

  说到对土地的破坏,农民的确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远的不提,拿2013年的大新闻来说。当时,内蒙古大兴安岭大杨树林区的工作人员每周在林区巡逻时就发现,时常会有一些树被连根拔起,树根东倒西歪地躺在四周,根须已经干枯、变形。

  取而代之的,是新开垦的耕地。

  这些耕地没有经过上报审批,都是农民擅自通过毁林“偷”出来的。

  更让人吃惊的是,像这样的耕地竟然有多达200多万亩,占到了当地林区总面积的1/5。

  要知道,大杨树林不仅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东大门”,更是阻止林缘后退的第一道防线,假如这道防线被耕田所替代,若干年之后整个大兴安岭林区都会有沙化退化的风险。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