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民:为什么有人刻意地消解鲁迅?
在《鲁迅的抗战》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朋友大家好!
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大家仍然坚持来到现场,非常感动和感谢。
我本人是鲁迅研究领域的“素人”,北师大现代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做编辑工作,与鲁迅研究的专家们交集不多,学习也不够。但是编辑需要策划选题,组织活动,需要了解时代风尚和社会热点,所以对文学艺术领域发生的事情不陌生。尤其是2012年到中国文联工作后,对国内文坛整体态势的把握就比较有底气了。
第一,为什么编这本书?
鲁迅作为文化偶像,有两点最被人诟病。一个是所谓兄弟反目,这属于私德。经常被不怀好意的人拿出来抖落。一个是鲁迅“不反日”。这就是很硬的硬伤了。2016年鲁迅去世80周年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很小的文章《鲁迅的抗战》发在《光明日报》上。这篇文章专门用事实驳斥“鲁迅不反日”的论调。我发现,之前我们的抗战史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的 ,因为他没有活到这一天,说他不抗战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中央定义抗战始自1931年,鲁迅至少有5年时间亲历了抗战。他究竟有没有抗战?翻翻当年的史料就可以一目了然。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人认真做这个工作,有些专业人士甚至不知道这个抗战历史的细微调整。于是我这个妥妥的外行,只好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了。《光明日报》上的这篇文章现在的知网引用率很高,可见影响力不小。后来我换了题目《九一八事变之后鲁迅做了什么?》在自媒体上重发,反响依然很大。说明这个问题的确有敏感度和关注度,解决了很多人悬在头上很多年的疑问。
然后我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编一本资料汇编性质的图书,专门说说“鲁迅的抗战”。我和我的小朋友房玉刚(当时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师弟的学生)小朋友,把鲁迅关于抗战的文章找出来,把当时社会各界借力于鲁迅的光芒进行的宣传抗日的随笔、宣言、讲话、纪念文章等等找出来。又努力寻找出版单位。这本书的后记,提到了,这六年的鲁研领域里的风风雨雨,基本上可以作为这些年文化教育领域的晴雨表。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终于遇到了慧眼识珍珠的团结出版社的马英华女士。
第二,如何保护、发展我们的文化偶像?
毫无疑问,鲁迅是中国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偶像,他对新文学的影响和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影响,说他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是他本人的文学创作的成绩,和他当时和现在延续不断的影响力决定的。他活着的时候是新文学的旗手,是带头大哥,新文学的初创时期,鲁迅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文学题材。小说、诗歌、新杂文、儿童文学、童话故事、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翻译,甚至木刻、美术(北京大学的徽标就是他设计的)都是他的首创或者订立规范。他对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青年作家的扶持,对左翼作家联盟的贡献,对柔石、胡也频等左联作家被杀害的义愤填膺,对大西北红色政权的向往……他去世的时候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都来给他扶棺,宋庆龄、蔡元培都亲自参加。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说明了一切。
弃医只为要从文。
喜嘲怒骂皆华章,
树德树才先树人。
弃医只为要从文。
喜嘲怒骂皆华章,
树德树才先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