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京津冀和华南地区“气候变化和生态小农”调研之观察和心得
导语
据央视新闻9月24日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今年七八月份长江流域严重的干旱非常罕见,也很异常,它对秋粮的影响已经发生了。面对这样的极端气候,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否急需做出调整呢?带着这样的关切,人民食物主权网络和心•田计划于2022年9月2日联合主办了《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应变之道》的专题研讨会。
之前,本号陆续推送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王小芬老师在研讨会上的分享——《王小芬 | 如何利用废物调控农田健康,实现有机、保产又保碳》和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陈能场老师的分享——《陈能场 | 土壤固碳致双赢:土壤健康+缓解气候变化》。今天我们推送的是公益组织食通社在该研讨会上的分享——《京津冀和华南地区“气候变化和生态小农”调研之观察和心得》。
面对极端天气,农户或举步维艰,或另辟蹊径,或随机应变……一位连续两年遭遇水旱的农户说:“良农不为水旱而不耕。”其背后是种种不为人知的不易和辛劳。公益组织食通社主要关注可持续的食物体系,生态农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们实地走访京津冀和华南地区的多家农场,收集那些未被看见的、真正参与农业生产的从业者的经验,在本文中汇集为一个声音,揭开了气候变化之下生态农业的真实的一角。
作者|王昊,食通社编辑,理工科背景的食农问题关注者,参与食通社的气候变化相关调研与倡导工作。
文字整理&责编|于同
后台编辑|童话
银林农场:低洼地带种植
点击图片可查看完整版发言视频
一
气候变化是什么?
都说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新闻中报道的干旱、暴雨等天气情况,也被称为农业上的极端气象事件。我们探访的三和雨顺农场位于河北滦州市,这里去年下了一场号称50年以来最大的暴雨,结果这个记录到今年就又被打破了。今年八月,滦州再次遭遇暴雨,测得降雨量280毫米,相当于把当地半年的降雨量都下完了。类似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农民也明显感觉到了这种极端天气是有问题的,跟气候变化是有关系的。
那极端天气跟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报告,假设原本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是每十年一次,那么当全球升温1度(和工业时代以前相比),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就会变为原来的2.8倍;升温4度,就变为9.4倍。也就是说,原先十年一遇的情况,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我们当下正处于升温一度的阶段,并且形势仍在恶化,因此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气温升高还造成了极端的干旱和降水,而气候变化会不断增加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