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退休后也“热衷”劳动,老而不休是福报?
“(老年人)退休后的生命还有30年之久,中国有着超过3亿的退休人口,中国隐藏着一座积极老龄的金山。”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某专家对比了国内外老人之后表示,中国老人退休后很有劳动热情,城市退休人口热衷于做家务,农村退休人口则坚持从事农耕。
这名专家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了另一个特殊现象,中国超94%的老人在养育孙辈。
由此,该专家总结中国的退休人口具备“做家务、务农耕、养孙辈、勤学习、善创造”这五大特点。
说实在的,该专家的每一个结论,都让我大为震撼。
根据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寿命约78岁。
那么,3亿退休人口,退休之后的寿命真的还有30年之久吗?
另外,中国的老人,难道就比外国老人“高尚”一大截,退休了也闲不住,一定要热衷做家务、务农、带孩子?
让其他国家发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专家竟然发现这是一座隐藏的金山?
我再一次感觉,我生活的世界,跟专家观察到的世界,好像不是同一个。
远的不说,还是讲讲我身边看到的事情吧。
我租住的小区后面有个公园,每周末我都会去溜达。经常能看到7、8个老年人带着孙辈在公园溜孩子,她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互相倾诉自己当年生活的艰辛、为儿女付出多少心血。
这或许并不是他们要比惨,而是除此之外,很难找到更多共同话题。
快60岁的刘阿姨听说女儿想要二胎,第一个念头就是反对。刘阿姨给女儿带过一胎,实在太累了。
孩子刚生下没多久就是很严重的湿疹,经常抓自己的脸,又哭又闹。
长久的劳累让她和女儿经常发生争执,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
女儿如果决定生二胎,考虑到女婿那边的父母年事已高,带孩子的任务只能她来。
因为,与其让自己委屈,刘阿姨也不愿意让女儿为难,只能说:生下来,我来带就是。
除了带娃的劳累,以及说不出的委屈,“客居”的老人们更多的是感到孤独。
很多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了却成了“北漂、深漂、沪漂、广漂”。
有老人会抱怨,“我们也是人,不是带娃的机器人。我在这待了6年,还是不能融入这个城市,还是记挂着老家。老家有朋友,有亲人,能说上话,在这里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家里的老人们往往就会被安排到不同的城市照看小孩。
也有老人因此感慨到:“两夫妻年轻的时候都没有分开过,现在老了反而异地分居了。我家老头一辈子没怎么做过家务,现在不得不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完全“养”得起“客居”的父母,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来“白吃白喝”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