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成:注重学校育才“重点”转移

2022-10-21 539 0
作者: 王学成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在上半年,有人发现人教社和个别省份编印的小学语文课本,存在插图与文句的境外“文化入侵”现象,引起广大网民的警惕评击,这一事实表明我国的学校教材出了问题。其实,学校教育也有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却人才质量很不理想,致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忧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国家昌盛,人才为本。那么,怎样的人物是人才?成才与哪些因素有关?对孩子育才要抓好什么?笔者曾对一千多名中、小学生家长作过纸卷征答,结果答案众说纷纭。根据整理大致认为:有较高学历知识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人才;成才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关;对孩子育才要抓好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可见全民存在着“以学历论人才”的人才观,导致我国长期来束缚于学校“应试教育”,以及社会“学历用才”的僵化体制之中。应试教育为了应对学历用才,而学历用才又强化了应试教育,这已经成了我国人才畸形发展的“双胞胎”。这两种相互纠缠的扭曲体制不加以改正,庞大人口的中华民族将在国际上始终显示不出人才优势。

  确切地说,人才是指为群众、集体或国家利益追求某种理想而建功立业的人物。建功立业是不分男女性别,不讲学历文凭,不看专业岗位的,只讲为社会作出爱心奉献和事业拼搏。要使单纯地以文凭视人才,反而难出优质人才。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由于过度地看重“高考成才”之路,学校偏面地抓少年学习成绩,没有注重挖掘兴趣特长,结果培养了一批高学历而低智力的假性人才。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虽然有些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不善于观察事物问题,十分缺乏创造思维,显得有文凭却无才干。

  在国际上,有不少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家牛顿、遗传学家孟德尔、大发明家爱迪生和诺贝尔等,在少年时期沉迷于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探求,都学习成绩较差没有文凭。要是他们处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和学历用才的体制下,就可能成不了“天才”人物。实际上,有些富有天赋潜能的少年总是贪玩不好学,恰恰被应试教育抑制了他们个性化成才。

  人才的成长因素极为复杂。一个人从受精卵细胞分裂生长开始,经历了胚胎期、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成长阶段,体格和大脑的发育与遗传基因、孕育状况、食物营养、个性表现、教育影响、社会环境、人生机遇等等因素有关,即从先天来看涉及到生育,从后天来讲关系到养育。深入探析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生成长因素,可以说:一个人体质、智力、性格、理想的良好生理和心理发展,这是成才“四要素”。有了良好体质,才有充沛工作精力;有了敏锐智力,才有深层思维创新;有了刚毅性格,才有不屈奋斗精神;有了崇高理想,才有执著追求事业。智力是成才“四要素”的重中之重,一切事物创新和财富创造,归根到底在于大脑的智力活动。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