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帝国宿命

2022-10-28
作者: 虚声 来源: 虚声公众号

  今年9月中旬,上合撒马尔罕峰会期间,普京会见了其东方的老朋友莫迪。

  身穿小裙子的莫迪摸了一把大胡子,慢悠悠地告诫普京,“当今,已经不是战争时代。

  普京很认真地向莫迪解释,“会尽快寻求解决俄乌冲突的策略”。

  当时舆论界以为,莫迪是在劝老朋友收手,以为普京也真的会收手。

  结果刚回莫斯科没几天,普京就宣布俄罗斯搞额外动员,并且通过公投单方面宣布吞并东乌四州领土。原本还以为能劝普京收手的莫迪,瞬间感觉自己半边老脸火辣辣的。

  其实从普京的角度看,他并不认为自己对莫迪食言。他所谓尽快寻求解决俄乌冲突的策略,就是通过升级战争(吞并乌克兰领土)的模式向乌克兰及其背后的西方施压。

  吞并东乌领土之后,最乐观的吃瓜者也不会认为俄乌战争还能善了。

  俄罗斯为什么要吞并东乌领土呢?这就牵扯到俄罗斯帝国的宿命:领土

  纵观俄罗斯帝国,兴也领土,衰也领土

  今天这篇文字,就结合之前的文章总结一下俄罗斯对领土的执着。

  尽管领土面积当今世界第一,但俄罗斯人仍然觉得自己的国家不够大,还想要更多领土。为什么如此呢?答曰,俄罗斯对领土的执着体现在两个方面:

  1,领土本身。

  2,通向海洋。

  01撕裂的地缘

  俄罗斯的起点是撕裂的。

  为了讲明白这种撕裂,需要延伸一点话题。

  东西方的文明内核有很大差异。东方文明是典型的大陆文明,以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为根基延伸。西方文明有着天然的海洋基因,环绕海洋而延伸,骨子里对出海口有着天然的执念。

  欧洲古代分为两部分,以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中海文明和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波罗的海文明为主体。近代史部分以大西洋文明为主体。

  在奴隶文明周期,以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比较强势,他们把阿尔卑斯以北的人群视为野蛮人。尤其是罗马帝国时代,把北部疆域活跃的人群称为三大蛮族,分别是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

  这所谓的三大蛮族中,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都起源于波罗的海周边。

  斯拉夫人起源于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谷(波罗的海东南角),随后开始四处扩散,形成三个分支。

  一支活跃于中欧的波兰和捷克,为西斯拉夫人。

  另一支一路向南,到了多瑙河中下游,为南斯拉夫人。

  第三支向东进入东欧大平原,也就是白俄、乌克兰、俄罗斯,为东斯拉夫人。

  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波澜起伏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当东斯拉夫人弱势时,日耳曼人会拉着一众跟班向东打(参见瑞典和德国进攻俄罗斯的战争),当东斯拉夫人强势时,则拉着一班斯拉夫兄弟向西打日耳曼人。

  虽然现在东斯拉夫人控制了极大的地盘,但说实话,他们的起点并不好。

  首先,一马平川的东欧大平原,地缘上是四战之地。不仅西方强者(查理十二世、拿破仑、希特勒)可以从波德平原方向入侵,东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人)也可以沿着中亚方向入侵。

  其次,他们天然具有海洋基因,但是跑到东欧大平原,离海洋越来越远,他们要打通出海口,就要拥有更多的谋略、付出很多牺牲,同时对领土表现出更多的贪婪和执着,把容易被侵略的劣势转换成侵略别人的优势。

  02涅槃炼狱

  大约从6世纪起,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东欧平原地带迁徙,随后几百年,在东欧平原建立了若干公国。到9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以现在的乌克兰首都基辅为核心)成为一个较大的公国。

  基辅罗斯时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这位老铁确定了东斯拉夫人的信仰。

  蒙古人入侵东欧之前,东斯拉夫人建立的那些公国日子并不好过:在西方,他们遭到来自天主教势力的波兰、立陶宛、瑞典等国的威胁;在南方,遭到黑海沿岸伊斯兰势力范围的奥斯曼帝国的欺负。

  为了团结东斯拉夫人,弗拉基米尔大公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带领东斯拉夫人在精神上皈依东罗马帝国信奉的东正教。当时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夹击之下,正风雨飘摇,和罗斯公国堪称难兄难弟。

  当然基辅大公选择东正教的原因还有一个,酒。

  当时天主教代表基督教正统,但提倡禁欲(这条导致后来的宗教改革),不自由;

  当时新崛起的伊斯兰教发展迅猛,但不能喝酒,要了亲命;

  那时还有犹太教,虽然古老而神秘,但要割礼,麻烦;

  唯独东正教,只需要洗礼即可,方便;还允许充分享受美酒和美妞,非常对斯拉夫人的胃口,成交!历任东斯拉夫领导人中,只有戈尔巴乔夫不喝酒且禁酒,把苏联搞没了;普京虽然个人不怎么喝酒,但并不禁止他人喝酒。

  基辅大公这个选择,在东斯拉夫人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动作。

  拜占庭帝国日渐衰落的过程中,东正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东斯拉夫人的地盘。于是东斯拉夫人便以罗马帝国自居,继承了罗马帝国“双头鹰”的同时,也为日后开疆扩土找到了理由。

  原本东斯拉夫人在各自的公国里喝酒、打猎、种地并且和恶劣的大自然搏斗,也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建立一个大帝国。然而国际丛林的残酷考验很快降临了。

  先是蒙古人从东方而来,把东斯拉夫人打得眼泪鼻涕横流,罗斯公国也被打垮。蒙古人成了东欧大地上的统治者。

  按道理说,波兰是西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属于同一个祖先。但东斯拉夫人遭遇蒙古人残忍对待时,波兰人不仅没有支持斯拉夫兄弟,反而趁火打劫,抢占了基辅罗斯大片领土(这也是如今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亲近的根源之所在)。

  在给蒙古人当牛当马的200年间,东斯拉夫人学会了忍辱负重,同时也学会了蒙古人的军事技巧和开疆扩土的战略思维。

  好不容易把蒙古人熬走了,东斯拉夫人建立了莫斯科公国;西边的波兰人又来了,联合立陶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跑到莫斯科,烧杀抢掠一番之后,还试图给莫斯科公国指派沙皇(季米特里一世)。

  所以要问沙俄帝国史上最大的耻辱,并不是来自拿破仑或希特勒,而是来自波兰。后来不论是沙俄还是苏联,有机会就会让波兰灭国。波兰对沙俄、苏联与俄罗斯,也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次乌克兰战争,波兰和立陶宛仍然是最坚定的反俄国家。

  反正从基辅大公皈依东正教开始,西斯拉夫人(波兰)和东斯拉夫人(沙俄)之间便兄弟反目,在蒙古人西征时达到高潮,千百年以来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东西斯拉夫人之间的兄弟纷争,本质上是基督教分裂的延续。

  东斯拉夫人就是在严酷的生死锤炼中,完成了涅槃重生,走上了疯狂的扩张之路。

  03扩张

  其实早在莫斯科公国时代,东斯拉夫人就开始扩张了。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东斯拉夫人的扩张史,大家可以先看一张图。

  最初的莫斯科公国,领土仅仅局限于如今乌克兰基辅到莫斯科一带,周边全是敌人。那时的东斯拉夫人,西面干不过波兰、立陶宛,南边干不过奥斯曼,他们选择先往寒冷的北部扩张。

  那时从莫斯科向北,是广袤而寒冷的森林,荒无人烟。

  于是弱小的莫斯科公国就一路向北,一直扩展到北冰洋。

  当时那些土地看似没什么价值,但是扩展到北冰洋,相当于打通北冰洋出海口,同时解决了北方的战略安全

  同时一路向东,到了乌拉尔山。于是东方有了山脉为屏障,战略安全有了保障。在乌拉尔山以东,历史上已经属于东方游牧民族活动范围。

  ——打通北冰洋出海口,是东斯拉夫人第一阶段的扩张。

  伊凡三世(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开启扩张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贡献巨大,被称为“全俄君主”(也是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帝)。正是从他开始,东斯拉夫人开始了“第三罗马帝国”的梦想(娶了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亚,便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传人)。

  伊凡三世的孙子,即伊凡四世(第一位沙皇,也是东斯拉夫人的第二位大帝)继承了他爷爷的事业,带领东斯拉夫人沿着伏尔加河南下,拿下南俄草原,并且向南直达里海与高加索山一线,和波斯帝国隔里海相望。

  ——东斯拉夫人由此而打通了里海出海口,和波斯文明接壤了,解决了东斯拉夫人南部疆域的战略安全;由此而完成第二阶段扩张,奠定了东斯拉夫人在欧洲的基本盘。

  欧亚大陆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上,谁控制南俄草原,谁便扼住了里海到黑海的战略命脉。当东方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等)控制了南俄草原,基本上就能撼动东欧。

  03疯狂的扩张

  东斯拉夫人的第三轮扩张最为疯狂,而且代价最低。

  西方工业文明周期的起点,大约是中世纪黑死病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

  黑死病动摇了天主教对欧洲人的精神控制。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为代表的巨头揭开文艺复兴之大幕。

  16世纪初,晚年达芬奇越过阿尔卑斯山去了法国,把文艺复兴思想带到西欧。

  达芬奇的同代人哥伦布,从意大利去了西班牙,推动了大航海运动。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推动欧洲人全球扩张冒险。

  欧洲人的扩张主要分为两个模式:沿着陆地扩张的陆权帝国和沿着海洋扩张的海权帝国。

  从海权角度看,扩张最成功的是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也是日耳曼的分支)。

  从陆权角度看,扩张最成功的是主导沙俄帝国的东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吃到了工业文明的最大两块红利(海权红利和陆权红利)。当然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争霸(热战与冷战),也是近现代史的主流。

  斯拉夫人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土,成为欧亚大陆上仅有的一个沿着欧亚大陆北方向东扩张的种族(雅利安人也曾向东扩张,但在中亚向南而去,到了印度与伊朗),宏观看是斯拉夫文明圈和华夏文明圈的碰撞。

  东北亚崛起的女真人,没有如蒙古人那样西征,而是选择向南和大明死磕。在女真人看来,北方和西方那些苦寒之地,远没有长城以南有诱惑力。

  如此一来,乌拉尔山以东的广袤大地(自古以来属于匈奴、柔然、突厥、蒙古人的活动空间)成了真空。

  158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沙俄刚过乌拉尔山。

  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沙俄拿下西伯利亚,逼近新疆。

  1644年,清军入关,沙俄拿下中伯利亚与东伯利亚,逼近蒙古高原与外东北。

  到1649年,大清在中原站稳脚跟;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拿下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那些地方多半是冻土,水与矿产资源却很丰富。

  沙俄帝国拿下这么大的地盘,付出的代价却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沙俄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领土扩张,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成本最低、最为成功的领土扩张之一。

  1685年,康熙平定三藩之后才抽出时间和精力解决北方问题,和沙俄打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1866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将共同边界定在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北部。从此以后,沙俄在东方获得的领土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贝加尔湖(全球最大淡水湖)和外兴安岭就永远失去了。

  到清末乱世,沙俄又趁机抢走黑龙江入海口,割走了外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当看到这段史料,就感到很压抑。

  目前为止,中国的绝大部分文字都局限于分析兴亡更替,或愤恨,或叹息。

  从立体史观看,明清更迭,不过是农耕文明周期内的政权更替;上升到文明周期就会看到,因沙俄占据乌拉尔山以东的大片领地,华夏文明圈的外围空间被大大压缩。

  东斯拉夫人的第三阶段扩张,除了占领大片亚洲土地之外,还打通了太平洋出海口。

  04欧洲梦

  不论东斯拉夫人在亚洲占据多少土地,但基本盘还在欧洲。他们的梦想始终是融入欧洲,获得欧洲的认可。不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又或者是现在的俄罗斯,永远都认为自己是欧洲人。

  东斯拉夫人的欧洲梦有三个部分,其中的第一部分,就是打通欧洲出海口。

  大家对照地图看下,主要就是打通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

  在波罗的海方向,东斯拉夫人的对手主要是波兰和瑞典。

  沙俄帝国用了大约250年的时间(1561—1809年),和瑞典打了八轮战争。

  前四轮瑞典占优势,后四轮沙俄占优势。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情况,大家看下面这张瑞典领土变化图(绿色部分是瑞典巅峰时期的领土,堪称整个波罗的海霸主,括号内为失去领土的时间):

  战争的转折点是第五轮,彼得大帝(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的第三位大帝)发动的北方战争,前后持续22年。

  沙俄先败后胜,最终重创瑞典,波罗的海霸主瑞典由此一蹶不振。沙俄帝国攫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波罗的海三国,再加上圣彼得堡及其周边)。

  ——通过北方战争,沙俄帝国彻底拿到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把沙俄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彼得的这次迁都,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沙俄帝国的国运,其影响堪比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往君士坦丁堡、以及朱棣把大明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

  这里顺便说一句,后面的俄瑞战争中,沙俄又从瑞典夺取了芬兰。后来沙俄帝国解体,芬兰独立。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发动苏芬战争,试图重新吞并芬兰,但没达到目的。二战后芬兰和瑞典都是中立国,但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两国已经决定加入北约。

  在黑海方向,东斯拉夫人的主要对手是奥斯曼帝国。

  蒙古帝国崩溃之后,奥斯曼帝国崛起,一度成为地跨亚非欧的超级大国,也是名副其实的黑海霸主。但土耳其人和东斯拉夫人也是死敌。

  首先,在奥斯曼帝国强势时,土耳其人没少拿捏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选择信仰东正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对抗土耳其人。

  其次,奥斯曼帝国灭了东罗马,把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占据了东正教祖庭(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东斯拉夫人作为东正教传承者,对土耳其人恨得牙痒。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奥斯曼帝国挡住了沙俄通向黑海的路。

  俄土战争和俄瑞战争差不多,大约也是250年时间,前后打了10轮。

  战争从奥斯曼入侵沙俄开始。奥斯曼拿下君士坦丁堡之后,以为掌握了东正教命脉;没成想莫斯科逐渐成为东正教中心,沙皇成为政教合一的领袖。

  随着沙俄帝国壮大(趁明清换代之际,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抢占了大片领土),奥斯曼感受到了威胁,决定先下手为强,于1676年(康熙14年)入侵沙俄,试图夺取第聂伯河下游的平原(如今的乌克兰粮仓,二战时苏德打得死去活来的地方)。

  最初奥斯曼帝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后来俄罗斯反击,双方打成平局。从那时开始,俄土战争的大幕正式拉开。

  这10轮战争,奥斯曼战绩——

  2胜(第3轮小胜,第9轮大胜)

  1平(第1轮)

  7败(第2轮、4轮小败,其他均惨败、大败)。

  如果用足球比赛的逻辑看,这是屠杀。现实战场上,更是屠杀。奥斯曼帝国重蹈东罗马帝国的覆辙,越打越小,最后收缩到小亚细亚半岛,变成如今的模样。

  土耳其能在第三轮俄土战争中小胜,是因为彼得大帝在打北方战争,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无暇顾及奥斯曼帝国。由于彼得大帝改革,沙俄帝国实力大增,随后便吊打奥斯曼。

  第4轮,沙俄拿走亚速。

  第5轮,沙俄控制南乌克兰与北高加索地区。

  ——第6轮,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的第四位大帝,类似于沙俄版武则天;可以为了权力不顾老公和孩子的性命,并且像武则天继承李世民政策那样继承了彼得大帝的政策)兼并克里米亚和格鲁吉亚,彻底打通黑海出海口

  随后的第7轮与第8轮俄土战争,奥斯曼再次惨败,沙俄又割走黑海旁边的很多领土。黑海霸主从奥斯曼帝国变成沙俄帝国。

  但沙俄并不满足。其最终目的是要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回东正教祖庭所在的伊斯坦布尔,完成东正教对伊斯兰的复仇;控制土耳其海峡,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出海口。于是发动第9轮俄土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

  但英法两国看到沙俄帝国胃口太大,便联手帮助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中击败沙俄。沙皇尼古拉一世郁郁而终。沙俄虽然保住了克里米亚,但被迫把阿拉斯加以超低价格卖给美国,同时利用中国内乱割占了外东北的领土,缓解了帝国危机。

  简单来说,克里米亚就是东斯拉夫人在黑海的窗口。但是苏联时代,赫鲁晓夫为了所谓兄弟情义,把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苏联解体之后,克里米亚就变成了乌克兰领土。

  俄乌关系好时,俄罗斯勉强还能接受。当乌克兰试图加入北约时,俄罗斯便受不了了,因为那意味着俄罗斯失去黑海出海口,退回叶卡特琳娜二世之前的时代。所以2014年,美国在乌克兰搞颜色革命,普京果断拿回克里米亚,保住了俄罗斯在黑海方向的出海口。

  现阶段乌克兰战争,俄罗斯吞并的“东乌四州”,可以理解为克里米亚的缓冲区,即俄罗斯在黑海出海口的保护区。

  未来随着战争升级,俄罗斯大概率还想占据敖德萨州、尼古拉耶夫州,把乌克兰彻底变成一个内陆国家。原因很简单,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占领更多领土的欲望,又可以满足自古以来通向海洋的欲望

  这里顺便说一下,打通欧洲出海口只是东斯拉夫人欧洲梦三步曲中的一步。

  东斯拉夫人欧洲梦的第二步是融入欧洲。具体脉络是从彼得大帝改革到斯大林工业化,这是另外一个课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重复。

  东斯拉夫人欧洲梦的第三步,是整合所有斯拉夫人区域,包括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沙皇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为了占领西斯拉夫人的领土,最后功亏一篑,把自己搞垮了。二战之后苏联及其华约,已经吸纳了西斯拉夫人的领土(波兰和捷克),但没有搞定南斯拉夫人(如果搞定南斯拉夫,就可以搞定地中海出海口)。这也是另一个话题,限于篇幅,不再细谈。但是要整合斯拉夫人的生活区,还需要占领更多领土,这又和东斯拉夫人欧洲梦的第一步相连接。

  但是二战之后,东斯拉夫人陷入一个巨大的困局,不仅吞并领土越来越难,打通新的出海口更是难上加难。

  05困局

  二战之后的苏联,最大的战略行动是入侵阿富汗。

  纵观整个工业文明周期,每一次全球性战争都会催生出一个超级大国。

  英法全球殖民地争霸,催生了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变化,就是共和国诞生,地球村由此而迎来中美俄(苏)大博弈时代。最初中苏联手,让美国在朝鲜和越南吃瘪。

  但是后来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越发严重,导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一方面在中蒙边境部署大军,另一方面极力拉拢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把巴基斯坦打散了(东巴基斯坦变成了孟加拉)。

  鉴于苏联的强势,美国把目光转向中国,基辛格和尼克松先后访华,中美关系破冰。

  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扛起全球化大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双方关系进入一个融洽的时期。中美虽然没有结盟,但成功抵冲了苏联在东西方的压力。

  苏联感受到了压力,便拿起祖传法宝,开始占领土地,打通出海口。所以同样在1979年,苏联寻求战略突破,进攻阿富汗

  苏联进攻阿富汗有诸多便利。当时中亚都是苏联地盘。阿富汗除了普什图人之外,像塔吉克人、库土曼人、吉尔吉斯人等,都和苏联境内的中亚加盟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苏军很快占领了阿富汗。如果在阿富汗站稳脚跟,那么苏联下一步就可能和印度瓜分巴基斯坦,彻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如果让印度与苏联瓜分巴基斯坦,两国很可能结盟,苏联直接南下印度洋!这个局面类似于中世纪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不论对美国的全球化还是中国改革开放,都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东西方贸易绕不开印度洋。

  所以中美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苏联的战略得逞,便共同给予巴基斯坦强力支持,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让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

  东斯拉夫人的历史运势由此而急转直下!

  随后多方因素叠加,促使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于1991年分成15个国家:分别是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库土曼斯坦)、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主体部分,相当于失去其他14个加盟国,失去5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失去对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在波罗的海、里海、黑海、北冰洋、太平洋等所有海洋的影响力大为下降。

  普京以充满遗憾的口吻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灾难。不到30年的时间,在没有经历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东斯拉夫人的影响力已经从中欧的德国退到欧洲最东部。

  苏联之所以会兵败阿富汗,根源在于二战之后全世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搞领土那一套已经落伍、已经被历史大趋势抛弃。

  06历史趋势

  大家看一下二战之后的历史,很少有国家还能按传统的方式开疆扩土。

  美、苏(俄)、欧各方支持的印度用了几十年时间,吞并小国锡金;想占领印巴争议领土克什米尔都不可能。

  以色列几十年蚕食了巴勒斯坦(尚未建国)一点领土,却仍然不被国际社会承认。

  之所以如此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成熟,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已经整合完毕,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的逻辑,传统意义上的开疆扩土已经行不通了。强者通过科技、金融、贸易等手段获利。这就是为什么沙俄搞领土很容易(丢领土也容易)、苏联前期搞领土很容易、二战之后搞领土就很难的根源。

  但是东斯拉夫人玩不转科技、金融、贸易这些套路,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地缘博弈、政治渗透和军事征伐的思维中。所以大家看看苏联当初如何对兄弟国家:

  一言不合就出兵镇压,如对捷克;

  如果不具备出兵条件,就搞政治渗透,如对南斯拉夫;

  如果政治渗透也没用的话,就搞长期性军事威胁,如在中国边境陈设大军。

  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东斯拉夫人的成功经验全部来自通过传统手段搞领土。一旦遇到困境,他们拿出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搞领土解决。比方说苏联后期遇到困境,他们选择出兵阿富汗,试图通过占领阿富汗解决危机。

  这次乌克兰战争也一样,当俄罗斯感觉自己受到战略威胁时,毫不犹豫地出兵。当战争不顺利时,又试图通过公投搞领土的方式进行阶段性总结。

  简而言之,在历史大趋势改变的情况下,东斯拉夫人还在固守传统的历史经验,试图通过搞领土解决问题。但是他们也很快发现,搞领土越来越难。

  从东斯拉夫人搞领土的历史经验看,俄罗斯搞乌克兰东部四州付出的代价,比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搞领土的代价都高得多。随着战争的深入,俄罗斯还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问题的根源在于,俄罗斯也不会用搞领土之外的方式应对危机。

  ——领土,便是俄罗斯帝国的宿命

  最后再说几点粗浅的感慨:

  1、乌克兰战争本质上是东斯拉夫人内战,不论乌克兰还是俄罗斯,大部分牺牲者还是东斯拉夫人,砸烂的都是东斯拉夫人的祖业,消耗的都是东斯拉夫人的生机。

  2、虽然历史大趋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乌克兰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旦分裂,就有可能相互仇视,想要再合起来极其不易。即便能合起来,也要付出血的代价。这点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教训也极其深刻。

  3、一个民族要想长时间立足于地球村,首先在思维上就要与时俱进。一旦思维落后,即便不会挨打,也会内耗。这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现在的中国能取得如此成绩,也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思维上遵循与时俱进、实践上遵循海纳百川的结果。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