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配不上人工智能
前些天我们的文章《AI画画,马克思怎么看?》借着最近大火的AI画画是否会取代专业画师,以及彻底改变绘画这一艺术形态的问题,从马克思理论的框架出发,讨论了在弱人工智能范畴内,AI和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并不会取代人的创造性劳动,而是会造一种全新的人类劳动模式,不仅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造成生产方式的“范式变迁”。
当然,我们这篇文章的讨论建立在理论和逻辑的推论当中,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取代很多领域的中低端脑力劳动的趋势,而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显然又没有发展到能让大家都参与到创造性工作的水平。那么,在人工智能普及度随时可能爆炸性突破的不远未来,我们应做怎样的心理准备,乐观还是悲观?
今天的文章仍然从马克思理论的框架出发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入到资本主义主义内在的运行逻辑当中,讨论为什么当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后,将必然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上一篇的从历史现实到理论逻辑的推演,到本文的历史现实与理论逻辑的结合。
人工智能将通过否定分工,从而真正终结了资本的循环。分工是市场经济经济得以运行的基础。以往的绝大多数技术,无论它在何种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人劳动,但是都扩大了分工的种类。因为新的生产工具,必然需要新的分工来进行生产。而人工智能则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将极大的减少分工。从而真正意义上终结资本的循环,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章7000余字。
对于“经济危机理论”的一个澄清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观点,与很多我们在课本中学习的观点一样,这是后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一个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家西蒙·克拉克指出,“马克思并没有对危机理论做出系统、详尽的阐述。在不同时期中,马克思似乎将危机同利润下降趋势、生产过剩趋势、消费不足和比例失调和相对劳动的过度积累联系起来,但却没有明确赞同其中的某一个理论。”[1]经济危机理论经过恩格斯的整理,成为重大的理论问题,经过了多位理论家的贡献,才形成了今天的完整形态。
[1]西蒙·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5页。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在理论上经济危机终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相左,对于整个体系而言,形成了不应有的逻辑断裂。按照一般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旧的社会中萌芽,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建构了未来社会上层建筑的萌芽;从而造成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不相适应;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更迭,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