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饮:“二十条”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据人民日报报道,11月11号,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深刻背景
“二十条”出台后,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空前热议,究其背景,不外有三:
01 经济压力
宣布“二十条”之前的10月24号,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第三季度GDP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以此类推,预计中国今年GDP总额约为116万亿,GDP增加值为1.64万亿,GDP增速约为1.43%。
1.43%的增速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人并不完全知道。2022年,中国地方债总额突破30万亿人民币,加上没有纳入中央财政口径的城投债,总规模将超过50万亿元,约占GDP的一半,这还没算中国欠下的国际美元债务。从利息来看,地方债的融资成本是3.5%左右,城投债则大约在9%左右,即便按照最保守的3.5%利率计算,光地方债每年的利息支出就高达1.75万亿。这还仅仅是按照最低利率在计算,潜藏在地方债下面的城投债利息只会更高,虽然这些债务没有被纳入地方财政口径,但依旧需要支付利息。
GDP增加值为1.64万亿,意味着经济增长部分已经无法覆盖地方债哪怕最低的债务利息支出。这代表着:按照目前的GDP增速持续到年底,中国的地方债已经技术性违约!
在疫情爆发前中国地方债总额就已经超过16万亿,自2019年年底疫情爆发以来,地方政府的开支越来越大,短短三年时间里,地方债就增加了14万亿,这14万亿几乎相当于过去十年的地方债发行总额。
债务之所以剧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疫情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地方政府防疫支出暴增,一减一增之间,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快挺不住了。
以北疆的克拉玛依市为例,在过去20年中,这里一直是整个自治区主要财政来源,这里的庞大收入填补了自治区反恐等巨大消耗,但是到了今年,克拉玛依这个号称自治区财税收入的奶妈,在给防疫人员发工资时都已经捉襟见肘了。克拉玛依只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这样的案例在全国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在11月优化防疫措施呢?
原因很简单!地方财政编列的基建等项目支出,一般都在每年的11月以后开始下降,由于今年的疫情爆发比往年更加凶猛,所以防疫支出暴增背景下地方财政枯竭提前到来,如果不能在今年12月底到春节前扩大出口生产的话,春节以后的明年2月出现的出口低潮期将恶化所有地方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