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越来越贵的根源——货币财富与实物财富(一)

2022-01-05
作者: 鲁夫 来源: 红歌会网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创造出物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最后货币的出现,以货币作为流通支付工具和手段,马克思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把不同物品的价值最终归集到统一的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作为价值核算与交换的依据,是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本质属性最科学的解释,而货币也从最初的金银等具有价值的贵重金属转变为国家政府信用背书的纸币,完成了货币本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而商品也逐渐完成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离,不同的是纸币本身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纸币纯粹的体现了使用价值,即它的流通支付功能;而商品则选择了与纸币相反的方向,更多的体现了它的使用价值,而逐渐在流通中淡化了自身价值,当然严格意义上也不能这么说,商品的本身凝结了劳动的价值,它本身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商品没有卖出而被使用和消费,那么几乎商品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商品更多的体现了它的使用价值。

  假设在社会正常运行情况下,那么人类的生活活动是延续的,社会物质财富是不断被制造出来,那么为保证社会财富的正常流通及体现社会财富的增长,那么货币必然要与增加的社会财富同额度的增长,比如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新增加社会财富1万亿,那么必然会增发货币1万亿元,这样在商品社会里才能保证劳动者的创造的商品劳动价值得到相应货币财富,也才能保证商品的正常流通所需要的货币。

  但是,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范围内,社会生产活动创造的实物财富是一定的,增加的货币财富是一定的,但增加的象征财富的货币是不会消耗和消失的,货币在流通中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但生产制造的实物财富则是不断的消耗或减值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农民,一年生产麦子5000斤,再加入每斤麦子1元钱,农民这一年把麦子卖了可得5000元的收入,为了更简化期间,我们不考虑和讨论农民种麦子的投入,5000斤麦子卖的5000元算纯收入,那么第一年这位农民手里积累的5000元纸币;第二年假设农民收入6000斤麦子,价格不变,农民卖的麦子收入6000元纸币,一次类推,假设农民第三年收7000斤麦子,卖得7000元纸币。那么好了,这位农民三年种麦子共收入18000元纸币,他当然也卖出了相当于18000元价值的麦子,大家注意,我们假设农民消费很少或没有消费,因为农民本身消费也低,三年下来,这位农民手里有18000元纸币,但这位农民卖出的18000斤麦子,会被消耗掉,完全消耗或部分消耗掉,或做成其他东西再次增值而获得货币而被消耗掉。总之是,卖麦子而得到的货币财富没有消失而且实现了货币财富的累加效应,而出售的实物财富则被完全或部分消耗掉。

  这里以麦子简单的举例更容易说明,而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商品种类,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最终的结局是实物财富逐渐消耗直至消失,但同等货币的数量则实现的数量的累计叠加,货币财富的数额是累加的,而实物财富的数量是递减或消耗消失的,这一增一减之间,在数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那么反应在社会消费领域,就是商品价格越来越贵,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社会必然的现象。

  【文/鲁夫,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