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重温当年“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现今一些人总爱拿“倒退”说事,只要关涉公有制,关涉做强做大做优国企,关涉歌颂新中国,就有人扣上“倒退”的帽子,颇有点贼喊捉贼的味道。为了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有必要重温100多年“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联系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实际,回首这次论战双方的目标指向,以及日后的发展走向,让人们看清一些人信仰追求的“倒退”,提高反“倒退”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政治自觉。
“五四运动”是彪炳千秋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可随着运动深入,后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却发生了著名的“问题与主义”论战。这场论战表面看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在新思潮的汹涌澎湃中发生的裂痕、内部分化,实质是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的根本性问题。不仅是追寻何种主义、选择何样道路的分水岭,而且对领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艰难性曲折性,体会披荆斩棘开辟马克思主义前进道路的难能可贵,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着重要作用。
“问题与主义”论战,并非学术之争,也并非普通的意见分歧争论,而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抱守庸俗功利实用主义的论战,是伴随反帝反封建必然关涉的信仰和道路论战,更是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在中国传播、要不要“走俄国人道路”的论战。不仅当时唇枪舌战、刀光剑影而惊心动魄,有着“搅得周天寒彻”的蔚为壮观,而且所产生的影响实乃巨大而深远,对当今“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依旧有着深刻的潜在影响。
这场论战,共产党先驱李大钊是传播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胡适主张改良、反对“根本解决”、反对阶级斗争,深刻论述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求解决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从根本上联络起来”。并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进行“根本解决”,才能解决诸多具体问题,而“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论战坚定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先驱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的斗争精神,使很多人认识到以胡适为代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真实面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进道路。更重要的是这次论战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的斗争精神,提高了斗争本领,锤炼了斗争意志,正如毛主席所说“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后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