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大水漫灌还行不行?
4月11日,央行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的说法是,“尽管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但依旧不能阻挡老百姓的存钱热情”。
“老百姓”这个词的用法未免太过广泛了——
某财经媒体综合央行此前发布的数据,将“北京人均存款接近27万元”这个话题推上了热搜,与之同时则是:上海人均存款超过21万元,全国人均存款8.5万元……
看到这组数字,网友纷纷自嘲:“我又拖后腿了”……
根据央行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住户存款增加了17.84万亿元。而2023年仅第一个季度,住户存款就增加了9.9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增量的一般,几乎是2021年全年的增量。
央行公布的2022年末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为266.43万亿元,2022年全年M2增加28.11万亿元(其中贷款增加20.9万亿元);
2023年3月末281.46万亿元,这意味着2023年一季度M2增加了约15万亿元(其中贷款增加10.6万亿元),超过2022年全年的一半。
不考虑货币流动的复杂过程,我们简单地看货币的“入口”及“出口”就会发现:
2022年全年增发26.64万亿元,有17.84万亿元变成了住户存款,占比67%;
2023年一季度增发15万亿元,有9.9万亿元变成了住户存款,占比同样高达66%。
2022年以来的局面很难不让人形成一种印象:央行印钱,有能力拿到钱的人既不去投资、也不去消费,而是存到了银行……
央行在今年年初曾再次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可持续支持力度”:
但是从“金融十六条”,以及各地开年以来对房地产限购政策松绑尺度之大(如:贷款年龄放宽到80岁、首付可以分期、可以补缴社保规避限购、房贷利率大幅下调)来看,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过去十几年间“屡试不爽”的:“房地产救市”、“大水漫灌”……
就这样的支持力度,有着“中国房地产之父” 称号的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还嫌远远不够,几天前出来“哭诉”:“房地产就像老黄牛一样拉动着中国经济这辆车一步步往前走”,“对于房地产,不能一边做人工呼吸,一边掐着脖子”。
过去的20年间、特别是2009年的“四万亿”之后,的确一直存在这么一种现象:
“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