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大领导就是“大丈夫”吗?
近日,有人在夸赞其领导时,除说了一大堆恭维乃至吹捧的话,还认定这位领导是大丈夫,弄得全场一片唏嘘声。这种武断地把大领导与大丈夫划等号,既不严肃又亵渎大丈夫的内涵,也是一种十足的献媚,有必要厘清其内涵,真正弘扬大丈夫的骨气。
所谓“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孟子提出的人格理论,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标准。他认为大丈夫,应当有不受富贵诱惑的定力,有不为贫贱动摇的节操,有不为武力屈服的坚贞,其涵盖的人格风范,人格操守,以及人生价值取向,使之成为顶天立地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动力。大丈夫首先是“富贵不能淫”。什么是不能淫?现就是一大堆金银财宝、一大堆诱人的官帽,都不能使自己心动,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做人原则和信仰追求,这种定力就是“富贵不能淫”。其次是“贫贱不能移”。生活再贫困潦倒、地位再卑微,都不能改变心里的志向,都不能让自己随波逐流,这就是贫贱不能移。第三是“威武不能屈”。再大的权势、再多的威逼利诱手,绝不动摇我的气节。具体而言,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亦即有得志时候,也有不得志时候,如果实现志向,就带领老百姓好好干,不能实现志向的时候,就一个人坚持自己该坚持的东西,做到得志时候不飞扬跋扈,不得志时候不灰心丧气。进而言之,“大丈夫”就是做人有品位,做事有原则,与人交往显大度,困难时刻敢担当。大丈夫的境界,就是追求“大”,有大志向、大作为;大丈夫的品位,就是德行高尚,有胆识,有智慧。大丈夫不仅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的理想,也有“振衣千仞冈,灌足万里流”的气节;不仅有“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的蕴藉,也有“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的襟怀!所以中国自古及今一直崇尚大丈夫,都把冠以大丈夫名号当作荣耀自豪的事,都用大丈夫理论和典范激励自身、启发后人。
昔年,汉高祖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叹,便拔剑斩蛇起义,浴血奋战夺取了天下,此即大丈夫之大作为;三国时期的周瑜以“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婉言谢绝蒋干的劝降,留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千古绝唱,此即大丈夫的坚定把持;赵云面对别人给他选配美妻的诱惑,坚定地以“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拒绝,此即大丈夫经得住诱惑的定力。东汉有个陈蕃,十五岁时“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亲的朋友问他“怎么不打扫打扫,好接待客人”,陈蕃却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老者马上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由此昭告天下有雄心壮志想做大丈夫固然好,但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业。《水浒传》中的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念念不忘招安,见了皇帝和大臣五体投地的人,居然还口出狂言“敢笑黄巢不丈夫”,终被遗笑千年。有一首《大丈夫》的歌,通过“醉里挑灯看过剑,饮马河边明月刀,文香墨韵空万古,八百里红尘烟雨遥。吹角连营旌旗猎,只心报国不辞劳。冲天热血战衣袍,九万里江山意气骄”“想的是黎民百姓,护的是江山社稷。恋的是民族气节,梦的是家国万里”,赞美民族英雄辛弃疾是大丈夫,是“金戈铁马,气吞如虎”真正的大丈夫!而史学家范文澜的《大丈夫》一书,表彰历史上那些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沙场,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呼吁广大青年和亿万民众挺身而出,做挽救民族危亡,勇敢抗击侵略的大丈夫。纵观中国历史,为国家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是值得尊敬的大丈夫,抗击侵略者的忠勇义士以视死如归诠释了大丈夫,不畏强暴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人们,也都是大丈夫!屈原、苏武、于谦、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都是大丈夫的代表。投降卖国的秦桧、李鸿章、汪精卫等则是大丈夫不耻的屈膝投降代表,搜刮民财富可敌国的石崇、和珅、魏忠贤则是陷害大丈夫的奸佞小人,所有中国历史上,那些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跑到国外贪图享受的可怜虫,永远都不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