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铸伟词、千古一绝——毛主席纪念屈原的诗
屈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第一个留下姓名的诗人。他的作品有着民主色彩,对当时的楚国权贵,投出了批判的匕首。每年的端午节,便是为屈原而设。
华夏神州,是名副其实的诗国;华夏之诗,历来是强烈关注现实的;华夏诗人也都以人文关怀为目标,后来儒家讲文以载道,其中之道,实人生、人世、世事、天下耳。
这也并不是什么儒家专利;虽则世称孔子删诗,人称诗经,但那些诗,都是活在阶级社会中的活阶级成员的所感所怨,顶多让“温柔敦厚”的孔子编辑一遍,并非“温柔”典范,更决非一味敦厚醇熟,却大胆,奔放,无邪,无羁,说实话,新世纪鸡零狗碎之今人望尘莫及。
在屈子的许多作品里,指斥了楚国权贵集团的谗谄用事,妨贤嫉能。他用了这样一连串的比喻:“鸾鸟凤皇一天天疏远,燕雀乌鹊在堂坛作窠,露申辛夷死在丛林,腥臊之物进用,芳香不得接近。”他称楚国权贵集团的一批人为“党人”,因为这些人结成朋党,排斥善类。
他不仅指斥那批人打击好人,还揭露他们“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揭露他们“驰骛以追逐”,揭露他们是那样贪心不足,搜刮钱财,奔走钻营。
在《离骚》《抽思》里,屈原批评了楚怀王的糊涂昏愦,听信谗言,起初信任他,后来疏远他,使他的“美政”不得实现。
他对当时的权贵,用了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总之,是混浊、黑暗、昏乱,“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他指斥楚国权贵集团胡作非为,背弃法度:“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屈原博取强记,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他的胸襟是开阔的,他的思想是深邃的。“为什么我的眼睛含着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他的确爱楚国、爱人民,在《卜居》、《渔父》中作了正面表述。
他实在爱得深沉,爱得无助,爱到骨髓了。他眼睁睁地看到不听劝阻的楚怀王被素有狼之称的秦国所扣留,三年后客死他乡。屈原在位期间,得罪了楚国贵族,又遭奸人所害,被顷襄王流放江南。自此以后,他再无机会回到郢都。九年的漫长等待换来的却是不理不睬。他已经心灰意冷,心目中理想的美政破灭了。
面对那些贪婪求索、驰骛追逐的人们,他只冷冷地说:“非余之心所急”。
面对着楚国朝廷的背弃规矩绳墨,他非常痛恨,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对于他所说的那个“溷浊”、“幽昧”的社会,和它奋斗了终身。他天性高洁,内美外俊,见不得污浊。他的理想破灭了,感情实在无法安顿,生的热望没有了,只有以死谢国。死是怕国亡受辱,辱及先人,辱及自己的内美。他的死,是悲剧,也是壮美。